保罗。沃克证明了通过加息可以最终抑制通货膨胀。但是,当央行增大货币供应量,加班印钱,需要通货膨胀的时候,通货膨胀却“千呼万唤不出来”。
2009年以后,美联储降息一直降到0利率边缘,搞量化宽松让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从近8000亿美元扩张到4万多亿美元,多印了三万多亿美元的货币,但是美国通货膨胀率一直无法长期的站到2%以上的水平。同样,欧洲日本的利率都已经被砍到负利率了,量化宽松到市场上已经没有国债可买的地步,但是他们的通货膨胀率比美国的还低。
现在,那些曾经自诩高瞻远瞩、指点江山的中央银行的官员们和权威经济学家们正像无头苍蝇一样束手无策,有很多人甚至还在掩耳盗铃的拒不承认传统货币理论失灵的现实。
通胀去哪了?
印钱不能导致通胀了吗?这可和我们平时的感受不一样,你看看津巴布韦、委内瑞拉、阿根廷这样的地方,由于滥发货币导致的恶性通胀。再看看我们国家自己的历史,解放前国民党金圆券变得一文不值导致的物价飞涨,直到过去几个月猪肉价格翻倍。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通胀切切实实就在自己身边。
但是,一切数据变化和经济发展经验都表明,中国2019年的通胀水平,将是未来20年期间内最高的顶峰。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美国和日本在1970年代通胀顶峰的历史。
1970年代还处于全球化起点的前夜,布雷顿森林体系刚刚解散,金本位被打破,美欧日之间资本流动还存在着相当严格的外汇管制,制造业产业链的离岸外包还只是学术理论,制造业在美国日本欧洲等国还都是就业产出的支柱。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退伍的士兵们几乎都集中在50、60年代成家生子,到了70年代,二战结束后最大一波婴儿潮开始步入青年时代,进入劳动力市场。他们朝气蓬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渴望。而恰逢当时城市化进程的高潮,中产阶级向郊区迁徙,花园别墅以及家用汽车成为中产阶级生活的标准配置。

70年底初美国每年近3百万年轻人进入劳动市场,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这些人的年纪恰好在25岁左右,正是购买需求最旺盛的时候,房子车子孩子,每一项后面又是无数新的后续需求。再加上生产要素石油涨价、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较为完整的国内产业链让价格压力无处转移,几个条件同时满足的精巧共振,让美国的通胀在1980年代初达到顶峰。如果你在1980年代的美国和别人说未来40年内我们再也看不到通胀达到这样的高度,恐怕你会被别人当成傻子。
70年代末的美国和今天相比,有两个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个是人口逐步老龄化,2019年第三季度美国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出现了负增长;另一个就是全球化的推进让制造业产业链广泛的分布在世界各地,尤其是那些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
在其他两个条件里面,过去几年石油价格曾经接近140美元,央行印钱的规模更是史无前例,但是新增人口不断下降导致需求缓慢增长,供应链全球化导致成本压力分散到全世界,因此通胀消失了,即使央行还按照过去的经典理论重复加印货币的政策,依然达不到彻底摆脱通缩的目的。
日本的通货紧缩问题更为严重,其历史成因和美国的基本类似,可见下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