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步,我们还将加强全市的旅游集散系统建设,目前,散客已经占北京旅游市场70%的份额,每年超过1亿人次。针对这一趋势,我们将设立北京市旅游集散中心站,并在宣武门、北京站、北京西站、北京南站、奥林匹克公园、公主坟、西直门、东直门等建设集散站,逐步形成中心站、集散站、辐射网点三级集散系统。为满足市民日益增加的乡村休闲旅游的需求,还将在全市建成七个旅游集散镇(八达岭镇、十三陵——长陵镇、斋堂镇、长沟镇、汤河口镇、石城——溪翁庄镇、大华山镇)。同时,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强旅游安全保障工作,完善旅游安全预警制度,推动旅游紧急救济系统建立,确保宽大游客的旅游安全。
总之,要通过进一步加大投入,逐步建立起完善的、高标准的旅游公共服务系统,并加快制定和完善各项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安全管理标准,逐步形成完整、科学的旅游服务标准化系统,以增进北京向世界一流旅游城市迈进。
2010年救济案例:
一、2010年3月云蒙山救济实例
■郭立新(密云县旅游局局长)
2010年3月21日下午5时35分,一辆中巴车男司机(中年人)着急地来到云蒙山森林公园管理处说,他车上的外国乘客迷路在山上了,同时还接通了山上迷路人员的电话。经向一位会说汉语的韩国女游客询问,我们初步懂得到,几位外国乘客爬山游玩,最后迷了路,而且有一位错误扭伤了脚。值得注意的是她还流露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她们看到了野外应急救济灯杆,而且筹备在YMS-10号灯杆处等候救济。我们立即派公园五位职工进山营救。与此同时,110也接到了游客的求救电话,派出所也派来了民警。
经过各方的努力,晚8时45分,困于山上的几名外国游客被安全护送到餐厅前的停车场。这几名游客为五名韩国人和一名法国人,年纪都在35至42岁之间,受伤者为一位43岁韩国男性,左脚踝扭伤。他们是早上8点半从天仙瀑景区进入到云蒙山森林公园,由于山路曲折,而且不熟悉地形,很快迷失在山上,幸亏发明了野外应急救济灯杆,才得以如此快地得到支援。此次救济举动从知情到成功救济,仅3个小时,野外应急定位灯标在救济运动中实在施展了重要的作用。
二、2010年5月凤凰岭救济实例
■胡登初(凤凰岭景区总经理)
2010年5月16日晚8点左右,凤凰岭景区办公室主任正在值班室值班,接到了求救电话。来电人自称姓贾,同行的还有一位梅女士。他们从妙峰山上山,经山路来到凤凰岭,由于天色渐暗,所以迷路在山上,幸好发明了FHL-24号野外应急救济灯杆,上面有凤凰岭景区值班室的电话,所以打来电话恳求救济。
事不宜迟,值班主任立即聚集救济小队四位同志,带上绳索、手电,很快就赶到了FHL-24号灯杆处。由于被困人员地位明白,救济举动相当顺利。晚11点左右,贾先生和梅女士被安全送下了山。
三、2010年6月海坨山救济实例
■杨伟民(延庆县旅游局副局长)
2010年6月15日20时20分,延庆县应急办接北京市公安局转警,有2名登山爱好者在攀登延庆县海坨山返回途中迷路。延庆县应急办立即组织森防、武警、公安、属地乡镇共计50余人开展搜救工作。县旅游局接到通知后,立即派专人赶赴应急指挥中心,供给海坨山野外应急救济系统设置相干信息,配合开展搜救工作。
经懂得,登山迷路人员徐先生、尹女士在登山返途中,因避雨耽误了时间,雨夜中天黑路滑,迷失了方向而找不到正确下山道路,于是拨打110电话求助。因二人下山途中经过野外应急救济系统HTS-006号太阳能灯杆,报警时告诉在6号灯杆附近。但搜救人员赶到6号杆附近却一直未找到迷路人员。二人已经实际下山到3号杆附近,当时救济人员与迷路者失去通信接洽,救济陷入艰苦。后电话接通后,迷路人员告诉其可以看到救济灯杆灯光,并能听到小河流水的声音,我局在应急指挥中心人员由此断定迷路人员在3号杆附近。救济人员立即以3号杆为中心展开搜索,于16日凌晨1时23分,在离3号杆500米附近找到迷路人员,成功解救迷路游客并妥当安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