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见的教学方法有三种,可供诗词班辅导员参考。
第一种是“照本宣读法”。辅导员严格按照教材或自编教材的内容讲课,教案写的非常严谨,教材上有的一句不漏,教材上没有的一句不加,所用的语言大都是书本语言,逻辑周密、修辞规范,就像做学术报告一样,从头到尾都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无论是讲理论,讲写作,都头头是道,有根有据,绝不会出一点错误。只是半天下来,讲课的人口干舌燥,听课的人昏昏欲睡,最后连辅导员自己都感到越讲越乏味,实在讲不下去了。辅导员和学员之间存在距离,不能做到情感上的沟通。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辅导员的基础功很好,知识面很丰富,写作才能很强,但是,由于教学方法过于呆板了一些,所以收不到良好的教学辅导后果。
第二种是“因人施教法”。应当说这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教学方法,能做到这一点已经不容易了,诗词班的学员和正规学校的教学班不同,在年纪、文化程度和接收才能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别,辅导员们能认识到学员的素质的差别,根据教学打算的安排,努力兼顾到各个层次的学员,按照受辅导者的请求来完成本节课的内容,的确可以得到比较好的辅导后果。但是,不能疏忽的是只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合格的辅导员应当学会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熟练地控制多种教学技巧,设法进步自己的教学表现才能,才会受到学员们的欢迎。
第三种是“进入教师角色法”。请求辅导员像正规教师一样进行教学。
辅导员在课堂上讲课,就像演员上台表演一样,请求能很快进入角色。喜怒哀乐发至心坎,没有做作的痕迹,使学员们感到亲切,充分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从进入教室走上讲台的那一刻起,作为辅导员本人的“我”就应当尽快消散,存在的只是教师的“我”。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必须规范化,我们看着辅导员的有条不紊充满自负的讲课,使学员们感到这不仅是在学习知识,也是在观赏艺术,是一种美的享受,学员们在听课时就不会因枯燥无味而感到疲劳,也不会因为畏难一些深奥的理论而失去信心。想一想我们在上学时也会感到爱听哪个老师的课,不爱听哪个老师的课,就是这个道理。
从事诗词教导的辅导员,怎样才干尽快地在课堂上进入教师的角色呢?这里不是指辅导员的身材、相貌、嗓音等先天因素,而是指教师的修养、风采、气质等在课堂是必须具备的素质,这些素质不是装出来的,而是把辅导员良好的内在修为,在课堂上通过教学技巧表现出来。
我们试描写一个诗词教导辅导员进入角色的形象。
这位辅导员用淡淡的脚步走进教室,安静地站在讲台上,环视一周。然后向学员们点了点头,微微一笑。这一开场无疑给学员们一个良好的印象,辅导员自负自然也就会沾染学员,博得学员们的信任。
这位辅导员从第一句话开端,就舍弃了自己的语言习惯,根据自己的生理特点,选择一种合适自己嗓音、有自己特点的发音方法,或高亢响亮的,或娓娓动人的。再根据教材内容需要,讲课时时快时慢,时轻时重,时而慷慨激昂,时而风趣风趣。比如在讲格律时,可以用形象的比喻,活泼的语言和活泼豁达的声调,使抽象枯燥的“平、仄”仿佛有了生命。在讲解范文时,要选择写景或抒情的诗,学员们容易接收,课前认真备课,重复演练,只有这样在课堂上语言才干流畅,一连串活泼的表述,如江河水一样滔滔不绝引人入胜。像是朗诵,像是演讲,做到了讲解的比原诗写的还要出色,还要吸引人。例如有位老师在讲辛弃疾的词时,自己先被激动,然后再用更为活泼形象的语言来沾染学员。后果当然很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