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西方先花费后还贷的生活方法备受国人青睐,中国先挣钱后享受传统则令人嗤之以鼻。目前,透支花费已渐趋为时尚,凡持身份证均可办透支卡,一时间,被钱“绑架”的奴隶们终于翻身了,扬眉吐气昂首阔步者不胜枚举。
我认为,做主人还是奴隶,决定权不在钱的数量而是个体的花费观。国王向农民请教快活秘诀的故事想必都是耳熟能详,由此很难断定衣衫褴褛的乞丐和别墅宝马的主人哪个幸福指数更高。比如上面的老人,虽然电视机可以供己娱乐,但若为买乐而被钱驱使,与初衷就大相径庭了;情趣,在蓝天白云、青山碧瓦中也足以饱尝,所以老人贫穷,却乐观。
再如,热播电视剧《蜗居》,海萍夫妇为立足大城市,绞尽脑汁挣钱买房,全方位“发动”节俭型生活——整日素食吃面,计时打电话,骑车上班等等。钱钱钱,成了海萍和苏淳的全部,房子使骨肉分别,差点让苏淳洞穿牢底,也险些决裂夫妻的情义。后来海萍算是苦尽甘来,但年少时的幻想却如溺水的幼儿,惶恐失措,在漩涡中失去了方向。幸福吗?恐怕海萍也难以断定,更为可悲的是,生活的激流丝毫不给她驻足思考的时间,她只能机械地夹裹于促脚步里被迫前行,毕竟还是钱奴!
当然,透支卡让人在物欲满足中倍增信心,但也无形刷掉了自由,甚至是有期徒刑从此拐向无期的宣判,沦落为毕生“钱奴”的悲剧。一是跟风奢侈,二是心神憔悴,孰轻孰重显而易见,人们却视而不见,实为悲哉!不可否定,在物欲膨胀的社会,物质可以带来乐趣,前提是以独立的经济为基础,否则花费的就是自由;轻则踽踽愁闷丧失自由,重则铤而走险撕票生命,譬如“文强”之辈。蓦地,哪天猛然苏醒,也许已踏入了欲为奴隶而不得的地狱之门,悔之晚矣。
“墙内开花墙外香”,西方也并非是洒脱的金钱把持者,有调查显示,美国人的忧虑很大部分起源于贷款,虽然生活在习惯以贷花费的国家,家庭的透支却令他们苦恼不已。现在,我们国家,尤其是一些年轻人甚至是大学生,理财观念极为淡薄,“月月光”还不算,透支购置烟花般的虚荣和享受,需要购置精力之乐时又显得相当“节俭”,享乐的“铜臭”吞没了书生的“酸味”。
当然,社会在进步,进步物质生活无可厚非,但应建立健康的花费理念和生活态度。基础物质需求满足后,必定要警惕刷掉精力的自由之乐,精力饥荒远比物欲缺乏更使人崩溃。同时,本人也并非反对人们提前花费,而是认为要考虑几个因素:一、贷的前提是有足够的才能还;二、贷是动力,不是压力;三、不能精力的紧绷为代价。
老人“买乐”的想法落空了,但也没“卖掉”在手之乐,重要是他有一颗坚定理智的心,拒绝短暂的小恩小惠,依然自享简略之乐;物欲膨胀的今人,当你面对琳琅满目标诱惑,筹备插进可随便进入的“钥匙”时,你是否也准备好了退出的自由“通道”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