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为“滞后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兴趣的根源是来自对困难的战而胜之。”他们每前进一步比别的同学都要困难许多。考虑到这一特点,应当为“滞后生”在集体中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看到他们即使有微小的进步,也应当给予肯定,并及时与家长联系,让他们在班里和家中都体验到学习取得进步的喜悦,从而稳定学习兴趣。
3,引导“滞后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把学习和完成任务结合起来明确学习对社会的意义,是形成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但还不足以保证产生真正的学习兴趣,只有在为了完成某项实际任务时,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习兴趣。参加实地考察、参观访问、调查统计、有关学科的活动课或第二课堂等,都可能在活动中产生疑难,要解决疑难就需要学习、思考,从中体验到动脑后的幸福和自己作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威感和成就感。这样,学习兴趣和刻苦钻研的热情必然会得到巩固和提高。
(四)深入研究教材,适当降低起点,分散难点。
1,适当降低知识起点,让“滞后生”也能跨进新知识的门槛,感到自己能学在给学生上新课时,把知识的“度”放缓一些,对知识点少发挥、少加深,让差生吃透教材的内容和掌握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主。在练习中补充综合性习题让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吃“饱”时,对“滞后生”不作要求或少作要求。对有的知识点,也可以放在章节、单元复习或总复习中加深和拓宽。
2,上课速度适当放慢,让“滞后生”感到能跟上教学进度。他们是班集体的组成部分,教学效果应当追求全班的整体效果,“滞后生”的反应速度慢,因此上课不能勉强赶速度,应当照顾学生的全体,不能忽略“滞后生”。在讲述重点内容时,要放慢速度,并尽可能重复一、两次,在要他们回答问题前,让其有充分思考的时间,诱导积极思维,真正掌握有关知识。
3,分散难点,化难为易,使“滞后生”感到易学。教师在教学中有一个任务,就是想方设法把难的东西变得容易一些,把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一些使他们容易接受。能把他们看来是难的知识变为他们容易理解、消化的知识,学习兴趣也就会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真正做到分散难点,点破关键,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分析、突破,在分析和突破中提高智力,增长才干。
(五)根据“滞后生”的学习特点,改善“滞后生”的学习方法。
1,举办学习方法讲座,让他们了解学习的几个基本环节在学习中的作用和相互联系预习是一个学习周期的开端,通过预习对教材有初步的理解,为听课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听课是学好功课的关键,知识的重点、难点及正确的思路都要在这个环节解决;复习是对知识的消化和记忆,对听课的反馈;作业和实验是对知识的运用和进一步掌握,以达到举一反三、技能熟练的目的。强调“滞后生”认识和掌握常规学习原则和明确各学习环节精力该集中在什么地方,思维活动应该如何加强的具体要求。
2,组织介绍学习经验,培养学习技能,每个阶段开学之初或某单元、章节学习之前,教师对怎样学这一阶段的知识内容作原则性的学习方法指导。组织小型学习方法座谈会,学习优生或取得明显进步的学生谈学习体会和心得,差生可随意提问,后讨论,使“滞后生”逐步悟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六)及时检查反馈、辅导,进一步使“滞后生”提高学习成绩。
1,对学生要分类辅导。教育家孔子所倡导的“因材施教”原则,其实质就是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搞分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本意就是让每一个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得到最佳的发展。学生之间的差异大,加之现在初中各年级人数仍很多(多的有七、八十人),多层次的人编在同一个班,由于教师的精力有限,无法个个关注到,无法满足全部学生的学习要求。如果先进还是后进一刀切、齐步走,忽视学生之间的本质差异,必然导致两个极端:吃不饱和吃不了。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当拿出适当的课时或利用课外时间,为学生进行集体辅导和矫正;而对少数滞后学生存在问题,则需要进行分门别类指导。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