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与境的分合过程中,中国诗论家或书画论者常常不自觉地着眼于分的视角来谈论诗书画的意境,强调其艺术形象的构成要素;而作为接收者或品评者时往往着眼于其美学特点。这本身无对错之说,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意与境,义与象,味与旨,格与调,韵与景等等都交叉互渗,甚至浑融一体,实难活生生地拆解。当然这也是使现代人在懂得“意境”的整体内涵时感到混乱之处。因而,兼及意境的两个层面,明了意与境的分合发展情况,并且擘析造成这一现象的思想渊源,当能有助于更好地发掘和充实、开辟中国这一特有的核心诗论范畴,从而减低以西方理论范畴取而代之的懵然叫嚣声。
二、懂得作品创设的意境的方法
(一)懂得作者的写作背景
任何一种创作都离不开自身的发明背景,驾驭语言进行创作的人更离不开复杂的背景环境,因此我们要深入懂得一个作家的作品就得先懂得作者的写作背景,弄清作者的写作背景是对作品进行意象重构的必要条件。写作背景往往能给我们诸如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了这样一篇文章、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篇文章、作者想通过这样的一篇文章创作取得一个什么样的后果等信息。
(二)范读领导,初步感受作品的意境
文学作品所表现的音乐美,尤其合适节奏性朗读,并且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作者在问中所刻画的每一个客观事物都融入了其的主观情感。在教学中,应通过范读尽情将作者的主观情感再现,引起学生心坎深处潜在的情感共鸣,诱发他们的感知。在范读时,教师应抓住情境的特点,声音要富于变更,如壮阔的景物要显得慷慨激昂,清新的景物要读得流畅安适,明媚的景物要表现得平缓自如。总之,范读要允满沾染力,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诗歌的意境。如教授课文《春》,教师可以用用舒缓、喜悦的语调再现万物复苏、春意盎然、春草、柔风、润雨、鲜花等形象,使学生感受到勃勃春色。
又如在教学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时,可以用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伴音吟唱,使学生充分进入老师所创设的情境中,感受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初步感受到诗歌意境的魅力
(三)立足意象,引发联想和想象,领导学生进入意境
现行的教学,有时会疏忽意象的描写功效。教师不是带领学生沉浸到作者所创设的意象中去品味作品意境,而是站在艺术世界以外的实用世界去看世界、去看待。或致力于语音、语法、修辞等理性知识的分析、或做繁琐的、过细的考证,其成果是抹灭了作品的美感,引发不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失去了审美知觉。所以在教学中,应立足意象,引发联想和想象,领导学生进入意境。如杜甫诗《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在诗中应用了“山河”、“草木”、“花”、“鸟”、“烽火”、“家书”等一系列的意象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国破家亡的惨淡画面。通过想象和联想,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幅惨淡的画面中有战乱时判军焚烧宫室留下的残破,有草木丛生,失去往日锦绣的皇城,有睹物伤情,悲怆溅泪的风雨鲜花,有悲凉婉转,表达离别之恨的孤鸟,更有一位白发怆然,忧国忧民的诗人,作者将长安城被判军攻破之后,满目萧条之景融于具体的事物之中展现出来,达到了情景融合的境界,构成了一种情感凝重,情景悲凉,沉郁顿挫,饱含悲怆之美的开阔意境。
又如王维的诗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美誉,在教学《山居秋暝》这首诗时,老师应请求学生抓住诗中的意象,通过联想、想象,刻画出这首诗中的一些画面。在赏析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诗时,学生很容易找出四个意象:月、松、泉、石。那么可以得知在秋天的雨后,诗人眼中的青山是空旷而灵动的,由此可知诗人此时的心情是安闲、舒适、安静的,而此时展现在他眼前将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让学生在思考中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置身于诗人所处的境界中,想象诗人所处的四周环境。并请求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勾画出一幅“明月清泉”图,画面上应除了月、松、泉、石外,还有诗人、草地等景物呈现在画面中。再往下看,“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又是怎样一幅画面呢?这两句诗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是组成一幅怎样的意境呢?在鉴赏古代诗歌时可以先请求学生找出意象——联想、想象——组成画面,进而再鉴赏诗歌的意境。在意境的创设中,作者有时会故意留有空白,而让读者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积累去弥补这些空白,以调动浏览者的发明性思维。通过想象,我们可以对作品的意境获得奇特的审美感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