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可以静气。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控制主体。人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要养气。就得有广博的、精义的气,诸如浩然正气,淳朴之气,勃勃生气,慈仁和气。这是人们精神生活中的氧气。
如何去掉杂气、保留正气?郭沫若说:“能读书,才必博;能养气,量必宏。二者不可偏废。”读书能够荡涤浮躁的尘埃污秽,过滤出沁人心脾的灵新之气,甚至还可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娴静氛围。只有读书,才能让人沉潜,让人寂静。这种静的过程就是让自己的心变得宁静淡泊,拿起一本沉甸甸的书,即便未曾翻页,心态已然宁静,于是一些污浊之气慢慢散发。比如读世界经典名著《巴黎圣母院》,让我们看到如此丑陋的卡西莫多却能够拥有善良美丽的心灵,感悟到平静从容、不卑不亢之气。读王蒙的《宽容的哲学》、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能让我们拥有诚实,舍弃虚伪,感悟淳朴之气的弥足珍贵,于是平静而坦然的度过每一个晨曦,每一个黄昏,使人生过的更加有意义。
据史料记载,唐太宗李世民继位不久,为整饬吏治,防止官员贪赃枉法,在严肃法纪的同时,将读书也作为一项“防腐”措施。一次,他把群臣召集起来,读了西域某商人“得美珠,剖身以藏”,结果“气绝而亡”的故事。他感慨地说,“吏受赇枉法”,“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接着,他又让大臣们就此事展开议论,重申“凡穷奢淫逸者必然败亡”的道理,使群臣受到了一次生动的“反腐败”教育。包拯在《乞不用脏史》中指出:“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当面对金钱物欲与道德至言让我们挑选,那么,我们是选择前者还是选择后者?智慧越高深的人,他的选择越精明;智慧越是粗下的人,其取求也就越低劣。作为党员干部,个人品德和党性修养都要高于普通人。那么,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选择后者才是无价之宝。而作出这种选择需要我们党员干部有高素养,高素养恰恰来自于对典雅书籍的孜孜以求。因此,面对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必须要有“守书意识”,要学会在令人意乱神迷的社会和繁重复杂的环境中适时地抽出身来,独处一地清幽,独守一份“寂寞”,让自己工作生活的生态环境有意识地得到“净化”和“升华”。“昨日堂上吏,今日阶下囚,囹圄悔悟多,只恨读书少”。这是多少腐败分子在狱中的体会。他们在“忏悔录”中大多把不注重学习,放松世界观的改造作为个人违法犯罪的根本原因。要把握住这道最后防线,离不开书籍的滋养。是非明于学习,名节源于党性,腐败止于正气。廉政需要教育,教育首要读书,读书可以明志,志存高远而后能筑牢廉政之基。
总之,无论修德、养性、静气都是构成领导者人格魅力的重要因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领导干部手中或多或少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只有不断学习,多从书籍中汲取营养,加强人品官德修养,提升思想境界,把个人的名利地位想得透些、看得淡些,才能立信于人、立公于民、立德于世,才不会为名所累、为利所缚、为失所挫、为欲所惑、为色所诱,真正做到耐得住寂寞,管得住小节,守得住清贫,这样才能在群众中树立起光彩照人、价值永驻的人格影响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