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天气预报
济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济宁人事考试单位代码
济宁市安全教育平台
济宁违章查询
济宁住房公积金查询
济宁科技网 济宁培训班 济宁银行网上银行 济宁教育网 历史故事 家庭教育 济宁市地图 济宁房产 济宁教育网 济宁人事考试信息网 济宁新闻网
币圈最新消息 济宁信息港
浏览器之家 济宁汽车 睡前小故事
下载吧 股票书籍 花花草草
百应百科 照片恢复 学习通
红警之家 睡前小故事 马伊琍
手机照片恢复 手机数据恢复

试论新诗的创作美学标准(2)

时间:2010-09-09 18:23来源:未知 www.yunhepan.com

  (我已说过,对于诗。我是个门外汉。这决不是故作谦虚,装客气,只是真实的道出我的具体情况而已。我没有系统的学过这方面的知识,就是美学方面的知识我也没有真正的接触过。现在竟公然的站出来谈什么新诗的创作美学标准,自己其实本身就不具备这个资格。井底之蛙,竟然去向人叙述天空,举止的本身就足以令人哧鼻。可话已出口,骑虎难下,我也只好硬着头皮顺着自己的思路说下去。好在自己不是什么名人,说错了也于名无损。)
  那么,我们如何找到切入点呢?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新诗并非没有标准,而是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标准。新诗的标准其实就在大量的新诗人创作的大量新诗中,在每一个写诗的人的潜意识里。“哪怕你坚称好诗没有标准,但仔细揣摩,每个人心中还是有一把已内化了的尺度。”(陈忠义《关于好诗的发言》),因此我们要做的工作也并不是创造什么标准,而只是把这个标准从无数标准中梳理抽取出来举起,让它旗帜一样飘扬在我们诗歌界的领空而已。而并非象有些人一样对它“围追堵截”“抽血化验”“拍X光片”甚至要“DNA"鉴定,那样只能适得其反。什么是切入点?这就是切入点。“真理从来并不复杂,复杂的往往是现象”。
  既然要梳理,梳理的方法当然很重要。不正确的方法,只能导出不正确的结果。我的方法是“遥距的抚摸,哲学的深入”。解释一下:“遥距的抚摸”就是在一定的距离之外把握事物。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我们所要面对的对象是巨大的(它是标准,而不是技法),就象一坐山,我们只有站在山外一定位置才能更好的看清它的全貌。“哲学的深入”,就是我们要用科学的尺子深入“这个实体”去丈量支撑它的骨骼。“遥距的抚摸,哲学的深入”,一内一外,交替互用,既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又不失事物的风貌。
  一、新诗的本质。研究任何事物都需“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其内在本质”,诗歌自然也概莫能外。大家都知道,“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现象是个别、片面和表面的东西。”“事物发展中呈现的现象,则经常改变状态,处于不断变化中”。具体到诗歌,作为一种现象,我们可以清晰得看到它从四言诗,到五言到七言到词曲(中国古代诗歌有诗、词、曲三大类,它们只是艺术形式有差别,或者说词、曲都是诗的别体。——见夏传才著《诗词入门》)到新诗的发展变化的状况。我们说诗歌的这种发展变化的状况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的。但“万变不离其宗”,诗歌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一事物在其发展过程结束之前,本质是不会改变的”。所以,我们要首先找到诗歌的本质,“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做入门的向导,一进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毛泽东)”。那么,诗歌的本质是什么呢?古人早已阐释的很明白,“诗言志”,就是说诗是表达自己的志向和理想的;“诗缘情”说诗是抒发内心情感的。《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概括的就更全面了。这就是诗的本质。千百年来,无论诗歌作为一种美丽迷人的现象如何变化,而这一本质是从来不变的。
  二、新诗的形式。新诗的形式历来是饱受争议,新诗长期没有形成标准,形式的原因应是主要原因。新诗又名自由诗,作为一种崭新的形式,打破了过去一切句式、韵律的限制且提倡以口语入诗,是诗歌艺术形式的一次大解放甚至可以说是一次颠覆。它的的形式灵活多变,几乎可以说是一首诗一个形式,使我们把握起来往往有心无力无处下手。也可以说,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新诗的统一美学标准才能建立。许多前辈诗人都曾为此呕心沥血过,比如‘胡适之体’诗,以闻一多的新诗“三美”标准而形成的“新格律诗“,他们的理论和创作成果都曾在新诗发展中产生重大影响,然随着新诗的继续发展新流派的产生影响大多已逐渐减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的想法是既然前行无路,不妨后退一步。细想一下新诗为何会出现如此之多的形式?于是,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是受诗人所写“内容”的影响。古典诗歌在古典诗词的形式下把能够用这一形式表现的内容基本已说的差不多了(另,古典诗歌形式其实一直也在变化,只不过变化小,不让人觉得突兀罢了),它留给后人的写作空间已经很小。新诗在“五四”产生,貌似是为了让诗易写易懂,其内在原因实质是人们为了表达更丰富的情感生活内容而迫切需要新的形式来满足这一需要。“内容决定形式”嘛(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细想:新诗的分行、断句、留白、跳跃等何尝不是取决于诗人想要表达的诗意内容的需要呢?实在是由于内容的要求新诗才出现了如此之多的形式。由此也可见内容在新诗中的地位,何止是内容这么简单,分明就是一种特殊的形式了,形式和内容不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吗。如果说新诗中“内容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形式”这个命题可以成立,那么长期困扰我们的新诗形式标准是否就可以得到解决了呢?新诗就是这么一种在分行、断句、留白、跳跃的基本形式下与内容高度统一,有具体内容决定形式的充分自由的诗体。

相关阅读
  • 浅谈文学创作点滴感悟
  • “科学”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置疑 《“背影”的美学问题》
  • 丰富的想象力与独具一格算不算好诗的标准

  • 上一篇:所谓的“单相思”
    下一篇:大国兴衰之管见

    济宁运河畔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来源于注明来“源于:运河畔或www.yunhepan.com”版权均属运河畔网所有,其他媒体可以转载,且需注明“来源运河畔网”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济宁运河畔,济宁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全网热点
    • 健康
    • 教育
    • 新闻
    • 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