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文化 > 文化新闻 > 理性看待当下“国学热”:是真热还是虚火?
理性看待当下“国学热”:是真热还是虚火?
时间:2010-06-29 16:05来源:未知 www.yunhepan.com
近年来,国学、国学浏览和国学教导,几乎成为人们谈论思想文化时呈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各种解读国学的书籍争相出版,各种品说古人的节目陆续播放,一些处所还有老师着汉服上课、学生进孔庙祭拜的事情,足见人们的热情。但是,越是这种言必称国学的时候,越需要认识国学的内涵与外延,辨析其中精华与糟粕,懂得其价值与意义。因为,惟有真正的懂得,才有真正的热爱。 所谓“国学”,是关于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学问。其所蕴涵的内容,实为中国所特有,或在中国的地理环境、语言环境、人文环境,乃至在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特定条件下所形成,或在中国文化母体中孕育、产生、演变和发展的学问总和。就其外延说,它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文化整体,其中也必定含有精华和糟粕。 一种奇特的价值思考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在全部世界范畴内,似乎埋伏着全面危机。有些危机,业已爆发且愈演愈烈,如人们熟知的环境、气象、能源、生态等,这些均属于构成人类生存处境的自然方面。此外,还有社会、政治、经济、道德、观念、思想、精力等,这些皆属于构成人类自身存在条件的社会方面。这两个方面,虽然在现代语境中,已被重复研究,达至繁密,但其慷慨向却逐渐迷失;而在所谓“国学”的语境中,上述两个方面被十分简要地概括为天、地、人三材(才)之道。而天、地又皆属自然,于是所谓的“三材(才)”又被简化为“天、人”两端。国学中的天人关系说,虽然简要,但其慷慨向却始终明晰,它关涉或涵盖着人类生存的基础信息和基础原理,故中国古人所发明的“天人合一”理论,始终从源头上把握着人类生存的慷慨向、大道理或大智慧。 对于近年来呈现的“国学浏览热”或“国学热”,其意味虽多,而其最大的意味,莫过于试图为当今人类面临的全面危机寻找一个可能的解决之道或供给一种有别于西方文明的价值思考。 这里,我们无意夸张“国学”的作用,因为对“国学”概念本身,即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诠释和懂得;甚至在所谓的“国学”中,尽可以找出许多在今天看来属于不合时宜的东西。但这并不影响国学中包含的合理因素和合理内核。最近,一位法国哲学家在其文章中说,文明政治的任务,是汲取西方文明之精华,去其糟粕,通过融合东方文明的重大贡献而发明出新的文明系统。这位西方哲学家的上述言论,是在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之前说的,他似乎已敏锐地预感到西方文化及其领导下的发展模式,对解决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危机,已显得“贫乏”和无能为力。 我们无意全盘否定西方文化,正如不能因国学中含有某些糟粕而全盘否定国学一样。问题的要害在于总结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为什么会呈现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的全面危机以及如何解决这些危机。一些聪慧的西方人已通过对西方现代性的反思,提出“融合东方文明的重大贡献”,以改正、补充和调剂西方文明的不足,从而发明出一个既能超出西方现代性领导下的工业文明,又能解决当今人类所遇到的生存发展危机的新文明形态。可以预感,东西文化及其他优良文化的互补共生,是今后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要在常态中演进 西方文明的优点和中华文明的毛病,自上世纪初我们似乎已“了然于胸”。而今天则不然,虽然人们心中还多少残留一些菲薄的民族文化记忆,但是很多人却不知自己民族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价值和特质以及它的发展趋向,更谈不上对国学核心价值和核心理念的认识和懂得。在此情势下,拿什么去与西方文化融合?拿什么参与不同文明的对话?拿什么建立自己的话语系统?拿什么去建设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国学有精华,也有糟粕,扬精华弃糟粕,不能含混。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曾经走过许多弯路,有过许多教训。把洗澡水和婴儿一起倒掉,仍是当前国学热中的重要偏向,尤其值得注意。有些人并不知道国学为何物,却盲目排挤,谓国学抗拒进步,抗拒科学民主,主意要像“五四”时代那样,把国学统统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有这种现象的大批存在,可知国学非热而实冷。 另一种值得注意的偏向是国学热的虚火。有些人利用人们对国学的热情和断定力不足,甚至在报纸、图书、讲坛、传媒上一哄而起,把国学变成捞取名利的工具,宣传向古人学习如何走捷径;如何赚大钱;如何耍权术、保权位;如何求神佑、避灾害,甚至如何得长生、玩女人等,以国学的名义兜售假、冒、伪、劣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糟粕。这些国学热之虚火,恰为一些人供给了攻讦和否定国学的口实和弹药。虚火不熄,则国学亦不能真热。 检验国学是真热还是虚火,应有两个起码的标记:一是国学教导是否真正走进从小学到大学的课堂,并成为毕生教导,从而使国学非热于一时一地,由热转为常态;二是国学是否具有核心价值和文化精力的社会实践,其中包含和谐社会和国家软实力建设;发展模式的创新和国际话语权的确立;全民素质的进步和政治文明的进步;个人道德品德的提升和社会规范的有序等。 国学的内容纷纷复杂,人们浏览国学也应当理性看待。第一需要有选择性。国学著作汗牛充栋,虽然是很多古人出色智慧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成分,正是这种良莠并存的状态,使得国学浏览尤其要重视甄别,择善而读。第二,浏览国学著作,需要培养慢读与重读的习惯。国学经典不同于网络上速生速朽的文化产品,它是一种智慧的发酵与岁月的沉淀,蕴涵着丰富的知识与深入的哲理,惟有细细咀嚼,才干领悟。一遍不行,便再来一遍,久而久之,才干逐渐进入“温故而知新”的境界,每次重读,都有新得,如此读书,才会收益无穷。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浏览国学需要“转识成智”,“下学上达”。国学究其基本,是滋润人生、净化心灵的学问,使人之所行不悖规律,合乎大道,所以我们浏览国学,应当超出工具理性,达到价值理性,使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智慧,并成为对人生境界的一种润泽与提升。 (起源:国民日报)
相关阅读
学者:不管郭德纲还是“学术明星”都可能“变坏”
当代艺术从边缘走向主流?还是自由并尖锐吗?
海南禁止广告修正成语引争议 理应封杀还是宽容?
论“狗日的”:人对狗的凌辱还是对狗的褒奖?
贾樟柯回应冯小刚:张艺谋片再烂 也还是大师
《唐山大地震》:城市名片还是集体记忆?
80后写手解构《西游记》 创意浏览还是恶搞?
“父母皆祸害”是叛逆还是被逼 引发网友大激辩
上一篇:曹操墓缘何引来强烈争辩 别让考古变秀场(图)
下一篇:华老走了,讽刺不该“绝笔”
济宁运河畔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来源于注明来“源于:运河畔或www.yunhepan.com”版权均属运河畔网所有,其他媒体可以转载,且需注明“来源运河畔网”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济宁运河畔,济宁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全网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