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荃率湘勇达到萍乡以后,一边懂得江西战事,一边熟悉吉安周边地形。一日,曾国荃看着地图,询间知府黄冕有几条道可直达吉安?周边各县地形地貌如何?黄冕告诉曾国荃从南面赣州方向进入吉安,要先攻下泰和等,路程远,又有重兵,很不宜湘勇作战。北面从樟树过吉水,虽地势平坦,但太平军固守周密,待攻下城池,湘军也会丧失大半。东面是赣江,河宽水急,无法征到大船。西面从萍乡翻越武功山到安福县,山高路险,又不熟路,但只要到了安福县城,吉安就只有百里路程,而且地势平坦。曾国荃听完黄冕的介绍,把手往地图西面的安福县城一指,要黄冕去想措施,寻找翻越武功山带路的人,联络攻城的内线和接应,黄冕答应立即办理。
武功山地处赣中西部,根盘八百里,界接安福、萍乡、宜春、莲花,海拔1918.3米,俗称江西第一高峰,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和江南最灵验的“神山”。武功山下的安福县城,曾是赣西最繁荣的城市,也是安成郡、安福州的所在地。由于建城历史早,又是吉安通往湖南的咽喉,所以战事频繁,成为兵家相争之地。再加上地形复杂,又有武功山天然屏障,西北是山区,东南开阔平坦,战可攻,退可守。还有修建了一千多年,多次维修加固的城墙作保护,要想攻下安福县城,谈何容易!据材料记录,太平军安福守城的军帅韦有房虽武艺高强,但是一个粗暴又贪杯的人,平时待士兵相当严格,攻下安福县城以后,又接连打了两次胜仗,连“雷霆军”、“飞虎军”也败在他的手下,所以更是自认为是,放松了警惕,天天玉山颓倒,只知道曾国藩的部队在北面,做梦也没有想到吉字营会从湖南奔袭过来,从西边翻越武功山来攻打县城。知府黄冕派遣的探子在安福县四处联络,举人赵砚香机密串联各乡团练,派人到萍乡接应湘军,为湘勇带路和供给情报。咸丰六年(1856年)十一月十一日,曾国荃率湘勇翻越武功山金顶达到钱山,十二日抵达洋溪,十三日达到距县城二十多公里的严田,并发布向太平军战斗的命令。为做到首战必胜,曾国荃到各“吉字营”进行战前发动,承诺得到战利品全部分给部下,自己一钱不受,这招果然利害,湘勇个个摩拳擦掌,士气大振。此时,县城的太平军才发明兵临城下,勿忙起兵向严田赴来,行至利田寅陂隘路与湘军相预,即分两支向湘军开展激烈的枪战。曾国荃派萧孚泗营和陈光孚营左右两边抵挡,自己则带兵作为中路,在阵中一路冲杀过去。经过激烈的战斗,太平军抵挡不住湘军的英勇,副将和三百多太平军毙命,余部退入县城紧闭城门,一边派快骑向总制报告,一边凭借坚固的城搂逝世守,等候吉安援兵到来。湘军追至城下,见城门紧闭,四周地形复杂,布好围城之阵,将大本营扎县城西郊。
安福县城四周的城墙,晋初时开端修筑,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大守朱居又扩建,城墙郭门有阙,置八门。至永康年间(公元301年),城搂已初具范围,到咸丰六年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其间,宋祥符年(公元1015年),元朝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等八次扩建。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又再次加固、维修成四门,时为赣中西部最古老、最坚固、计划、设计最好的城墙。其特点是城墙高,清一色大块青砖砌成,城墙顶端宽一丈,高一丈五尺,全长八百八十六丈五尺。城墙四面有吊桥,还有坚固的城门。城墙外沿四周有九百四十五丈长,深一丈五尺的濠沟(称护城河),濠沟与沪水河相通,只要将四面的吊桥提起,城墙下沟深水急,只有通过吊桥才干进城。城墙上每二百米设有谯楼传讯,一有战况,城墙上四面联动,相互救济。城墙内有一丈宽的车马道,可快速调兵,全城发动和紧急支援,从古以来,安福县城时为一道天险,谁把持了城搂,谁就占据了安福县,谁就卡住了赣西的咽喉。在城内,市政建设范围宏大,有直街、横街、石板街、巷等十二条,县署衙门建于城中心(现甘雨亭处),城内商贾集市昌盛,是一个名符真实的繁荣福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