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来,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爱情是什么?提起爱情,大部分人都知道,爱情是美好的,是神圣的,是令人憧憬的。但真正能够把爱情说明白的人不多,能够把爱情读懂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向电视剧《过把隐》的插曲《糊涂的爱》中唱的一样:
爱有几分能说明白,还有几分是糊里又糊涂;
情有几分是温存,还有几分是涩涩的酸楚;
忘不掉的一幕一幕,却留不住往日的温度,
意念中的热热乎乎,是真是假是甜还是苦,
这就是爱说也说不明白,这就是爱糊里又糊涂。
在这里,我不敢对爱情指手划脚,说三道四,因为爱情是巨大的。我只是带着疑问,带着思考,穿越时空的遂道,对爱情进行一次审视,以我的视角来看中国式的爱情到底是什么?
从古至今,能代表中国爱情的事例很多,当人们谈论爱情时都能举出两三个例子来。比如:孟姜女哭长城,唐伯虎点秋香,梁山伯与祝英台,贾宝玉与林黛玉,张爱玲与胡兰成等等,但古代在封建主义“男尊女卑”、“三从四德”、“门当户对”、“男女受授不亲”等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就注定了婚姻的不合理性,不公平性,更谈不上爱情了。在古代不外乎有这几种情况:
才子佳人型:其一像李白、杜甫、柳咏、唐伯虎等才子,虽留有诗情画意,但仕途不顺,婚姻坎坷,爱情不美满。其二像西施、貂婵、杨贵妃、王昭君四大美人等,更没有爱情可言了,自古就有“红颜薄命”的叹息!
门当户对型:像梁山伯与祝英台,贾宝玉与林黛玉这种类型的,为寻求爱情,不惜冲破封建婚姻的牢笼和枷锁,但最终只能以悲剧而结束;
生活所迫型:像潘金莲这样的女子因生活所迫,自幼被父母卖进富人家当丫环,吃尽苦头,还没有人身自由,最后被迫嫁给武大郎,为寻求爱情,断送了生命。
普通生活型:在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古代女子婚姻的选择,女子没有选择自身爱情的权利,所以,只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命运了。
总之,古代的女子是没有爱情可言的,但反过来说,古代男子也同样是没有爱情可言的,他们只不过是“传宗接代”的工具罢了。
然而,在今天,中国式的爱情又如何呢?据有关部门调查的数字阐明:目前中国家庭的离婚率逐年升高,婚外情、一夜情、AA制的现象也不断攀升。70%以上的家庭不是因爱情组合在一起的。就是大学生谈恋爱,有90%以上在毕业时分别,10%以内的虽然结婚了,但最终离婚的较多。可见,中国式的爱情象花瓶一样,虽好看,但很脆弱。从当前的中国家庭状态分析,组合在一起的婚姻不外乎有以下几种类型:
生活依附型。在当前的婚姻组合中,有部分家庭不是因爱而联合在一起的,而是看对方有没有钱,有没有地位,有没有车子,有没有房子等,选择婚姻不是考虑爱的成份有多少,而是考虑物质条件有多好。
义务任务型。这种类型的婚姻是以义务任务为基础的,你拿钱养家,我在家带孩子,能凑合着过就行了,这种现象的居多。
相互制约型。这种类型体现在双方都有相对稳固的工作单位,有较好的收入,但个性鲜明,我不管你,你也不要管我,生活上履行AA制,长期下去,打破了中国婚姻制度的基础,最终婚姻以不攻自破而告终。
互相利用型。这类现象是继承了古代“门当户对”的传统,双方都以对方的地位,权势,富有,各自的家庭状态为基础,各自考虑的是两家联合在一起,能够相互“帮助”,相互“扶持”,相互“关照”,而却把爱情抛在了九霄云外。
生活普通型。这类现象体现在中国的最底层,大部分以农村居多,他们考虑的很简略,特别是男性,能娶上媳妇就行了,能传宗接代就好了。于是,媒人介绍一下就联合了;有的娶不上媳妇的,拿钱从人贩子手中买一个媳妇回来,也不讲长得如何,有没有情感?在他们的心里想的是:什么爱情不爱情的,关上灯都是一样的,能过日子就行了。因而也导致贩卖人口率的上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