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大亮点,封建社会甚至以“孝”治天下。孝作为人们脚下朴素的起点,封建社会无论是官方和民间都大力的弘扬和提倡,使孝成为封建社会无与伦比的一道风景。它的朴素和温暖,扎根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骨子里,成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中的道德底线,源远流长。
读江西省委提拔干部的这份文件,让我们想到了什么?是回生了我们的孝吗?显然不是,孝历来就在我们心里,不曾离去。孝这种美德,无论是谁,他“王八”和“混帐”到什么程度,都不敢挑衅这份道德的底线。虽然生活中有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有些不孝的现象存在,一旦走入他们被视为不孝的心坎,发明孝的良知依然没有泯灭。
一句“百善孝为先”,我擅自这样解读:试想,一个将要提拔的领导干部,倘若竟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去孝、不去爱,他能爱百姓吗?“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个“本”就是做人应尽“孝”的这个基本,作为基础的道德而存在。细思我们的核心道德就会发明,一个人在处理跟亲人的关系上真正做好,也许不经意间会对全部社会都可以辐射出一种强盛的力量。江西提拔干部,将孝敬父母作为一项考量的标准,源于“本立而道生”。领导干部,关心百姓的温饱,关心百姓的疾苦,同时千方百计带领百姓走向更富饶的生活道路,最后达到人人有尊严的活着。这是“本立而道生”的完善体现。
关于“孝”道,圣哲曾国藩在论述家政时,一句“事亲以得欢心为本”,说出了孔子“孝”的真正内涵。在物质生活相对丰富的今天,大多数人都能做到让父母吃饱穿暧,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的和颜悦色。在生活节奏很快的这个时代,儿女们总是太忙,如何才干实现让“老者安之”这一孝道中的最高境界,那就是孝敬。孝为行,敬为心。也有这样的说法,孝顺父母“论心不论迹”,也就是说不必定要拿很多的钱财或把爱折合一种物质条件给父母,也可能没有这个条件。有时安置父母,做起来却只是一件朴素的小事,就能让他们心安理得。譬如,坐在父母的面前,听他们的唠叨,甚至是他们错误的斥责,都可能让他们获得一份开心和满足。一个电话的问好,就会让他们喜笑容开。
孝的内涵之深,孝的方法之多。一部《论语》,经典和本质的论述,就足够专家、学者书写和施展一辈子,道不尽,说不完。
从古至今,有许多关于孝道的经典故事,值得借鉴,值得领会,不胜枚举。我们今天,谈到“孝”,其实就是要将孝与敬并行,二者不可偏废。孝重在于做和举动,敬在于多多领会父母之心,懂得他们、善待他们,有时间的话,多陪陪他们。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天下儿女心,我们都记住这一句话吧。也许从今天开端,我们的父母就快活了,我们的心就得到安慰了。
偶尔看到江西提拔干部,将孝敬父母作为一个考核的标准。想到,无论哪个时代,哪个阶级,无论出于何种理由,孝敬父母始终被推重。中华民族的最朴素道德基石,扎根在这片古老、文明的土地上。很高兴,不由得畅想几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