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提示
“孩奴”,是一个风行网上的新名词,用来概括形容父母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繁忙、挣钱,从而失去了自我价值。当上了“孩奴”的人,不敢生病,不敢高花费,不敢轻易换工作。“孩奴”现象空袭80后,涉及60、70后,一项针对年轻家庭的调查显示,61.5%的人认为自己是“孩奴”。
近日,一篇来自网上的热帖《80后准妈妈怕生子后成“孩奴”患上愁闷症》称:今年27岁的李女士怀孕3个月,看了网上家长们关于养孩子要付出无数金钱和精力、要一生劳苦的“现身说法”之后,她对未来充满了胆怯,底本性格活泼的她,性格越来越古怪。丈夫只好带她到医院心理科检查,医生得出的结论是,患上了抑郁症。帖子引发了一场关于要不要当“孩奴”的大讨论,更有无数家长晒自己这一年养孩子的惊人花销,以告诫年轻人要想生孩子必定要有金钱和心理的双重筹备。
7月7日本报报道《一所改制小学的乱象背后》揭示黄陵县店头镇北川小学16位任课老师采用请长假泡病号等方法,长期赴西安、铜川等地陪读,揭开了冰山一角。记者调查采访,发明在西安著名中学和各大院校附近的村和小区租住着许多陪读妈妈、陪读爷爷和奶奶,他们无意中沦为“孩奴一族”,而他们的生活状态,日愈引起世人的关注。
“陪读”母亲孩子是我唯一的寄托
对于45岁的汪晓云来讲,网上风行的“孩奴”一词,她从来没有听说过,但她的生活无意中成了“孩奴”的注解。
在今年高考中,汪晓云的女儿小赵以630分的成绩被华东一所重点大学录取,作为对女儿的奖赏,在高考后,她让女儿如愿踏上了北上的路程,到天津她舅舅家避暑游玩去了。临走前,汪晓云“狠心咬牙”给女儿2000元的路费盘缠,这项支出意味着她丈夫老赵一个月的工资,或她加工针织品一个半月挣的辛苦费。
女儿当年中考,以高分被西安东郊一所重点中学录取,缴了5万多元的借读费,已经花完了家中的所有积蓄。女儿入学后不久,汪晓云办了停薪留职手续,从秦东一个小县城来到西安为女儿陪读,在西安城东沙坡村花200元租了一间民房。等女儿到学校上学去了,她自己骑着自行车到一家医院做干净工。后来,她经人介绍又给一家出口针织品的私营企业加工产品,交必定的押金,然后每周一领回毛线,周六交货。每日晚上,在女儿学习的灯光中一针一线地编织生活的艰辛与盼望。最多时她一个月挣到2200元,而付出的代价是右手指曲折一个月后才恢复正常。
妻子汪晓云在西安陪读,丈夫老赵自己在家做饭,照顾老人。在两口子的努力下,把借人的3万元择校费还清了还略有节余。下一步就是女儿上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了,最保守的估计,也在十万元左右。这又成了她的心理累赘。更让她愁闷的是,女儿伸手要钱时理直气壮的表情让她难以忍耐,她想女儿什么时候才干懂得父母良苦的居心啊?当凌晨照镜子时,看到自己额头上平添的皱纹,还有不知何时增加的白发,泪水悄然沁湿了她的眼帘……
留守妈妈 当“孩奴”从孩子出生开端
在没有父母帮助的情况下,80后小夫妻抚养儿女必须有一人作出就义,充当“孩奴”。这在西安80后孩奴族中已成定论。
来自河南郑州的小华,2001年考上西安旅游学校,毕业后在一家旅行社当导游。2006年她和在西安一家律师事务所当律师的小柯结为夫妇。一提起看护孩子,小华就是一肚子的气。怀孕4个月,她就办了长假,回家待产。可小柯忙着替人打官司,跑得不停脚,把小华一人留在家中。孩子出生后,小柯在家陪了一个月,就照常上班去了。小华家在河南郑州,小柯家在河北邯郸,双方父母身材欠佳,居住太远无法帮他们照顾孩子。小华长期呆在家中,看着小姐妹带着旅游团满世界的跑,而自己只能呆在家中当“留守女士”心急上火,动不动就给小柯发性格,小柯开端还能忍耐,时间长了再听到小华发牢骚,就躲到办公室去几天不照面,小两口抵触逐渐加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