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文章不是以量取胜,而是以其内涵夺人。纵观现下的许多文章,动辄洋洋几千数万言,至于读者能不能从中获得什么感悟,能不能懂得和认可,很难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又则许多刊物采稿也往往硬性规定字数不少于某某,则进一步助长了许多作者写文章冗长拖拉的风气。曾看到有文学大家建议文学爱好者多读古代文言文,其实对这种不良风气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因此我感到,与其把那些有意义的精力埋藏到文字的臃肿里,还不如让它们减减肥、瘦瘦身,流露出应有的硬朗风骨。
二是文章要能从平实的故事里发掘出深入的道理。再平实的故事,也是蕴藏着深入道理的,至于我们能不能发掘出来,就是个人写作的才能和人生境界问题了。就韩愈《马说》中伯乐相马的故事,估计许多人都耳熟能详,为什么唯独韩愈能够以此而引申出深入的“人才”道理,甚至影响到我们对人才的培养策略而成为经典案例,我们应当好好拷问一下自己的思想了。以小见大也好,由浅入深也好,我们能够做到吗?
三是文章要具有广泛性,才具有针对性。目前许多文章,特别是杂文,针对性过于强烈,往往就事论事,因此难免失于狭隘,限制了文章思想的进一步扩大和延展。这类视野偏狭的文章,很难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哪怕它在某个时段多么大张旗鼓,时过境迁之后,依旧难逃埋进故纸堆的悲惨命运。因为好的文章都不仅仅是时代的应景之作,而是对未来也具有广泛的存在意义。那么,在我们撰写很具针对性文章的同时,我们抽象出深入的内涵了吗?
“文章千古事”,我们应当把自己放置到时代的必定高度,以奇特的眼光为后人留下具有我们这个时代深入烙印的文字,让他们牢牢记住我们的时代,这也是我们写文章的一种义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