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感到,我校语文教学从总体上来看,积弊甚多,浮现出一种典范的“少慢差费”的落伍面貌,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无力,教学后果一直不佳,每次调考能完成目标数的班级是少之又少,成果使得语文这门母语学科成为一门老师怕教厌教、学生怕学厌学的“鸡肋”学科。有老师曾冷风趣道:“学生就是拿错了书也不会拿语文书。”其间的为难可见一斑。语文教学为何会呈现如此不堪局面?究其原因,恐怕与各位老师的四“重”四“轻”很有干系:
一、重讲解,轻启发。
老师们的教学方法逐步陈腐落伍,几年甚至几十年就唱着“那首古老的歌谣”,灌输填鸭式的教学在课堂中比比皆是。老师一上台就成“讲师”,一讲到底,一灌到底,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却只沦落为可悲的旁听者身份;或者有的不采用讲解式,而是稍加变更地换用“提问式”,那就又会呈现另一种情况,“一个又一个的提问像一发发炮弹一样轰向学生,轰得学生惊慌失措,轰得学生晕头转向,最终让学生精力疲惫而无所得”(特级教师余映潮语),所以这种提问式的教法说到底了仍然只是一种灌输式,而真正能够体现启发式精力的教法是少之又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因为老师们对启发式教学的本质还没有真正懂得,认为只要打开学生的嘴巴让他说话就算是启发式教学了,殊不知真正的启发式教学应当着重在“开其意”,而这“意”包含:点燃学生的求知火花,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引诱学生的高尚情操等等。二是因为老师自身的基础功不够扎实,不敢放开学生的手脚,唯恐一放,就会导致学生天马行空而自己无法下台结束,惟有让学生个个态度严正,洗耳恭听,自己来一手遮天,独语课堂,才干让自己尽显为师风流而不至漏洞百出。像这种近似君臣式的教学又如何不让学生望而生畏进而不望也生厌呢?
二、重教法,轻学法。
老师们在多年的教学生活中,对教法一贯都比较器重:精心筹备教具,精心设计课型,精心构思结构,精心到甚至连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过渡语都不肯轻易放过的程度。而这样做恰恰又疏忽了另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对学生学法的领导。重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传授知识时就知识讲知识,直接让学生受“鱼”,而不授给学生“渔”,造成学生只会读学过的课文,不会读没学过的课文;只会做做过的标题,不会做没做过的标题。给我们授课和讲座的这位特级教师对这种做法就非常地不观赏,他说他自己在上每节课时,都会交给学生一两种学习的方法,必要时还将其板书在黑板上,必定要让学生控制并学会应用。二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领导很不够器重,如对学生自学法、预习课文法、做听课笔记法、制读书卡片法、圈点批注法、材料积累法等方面的领导就几乎呈空白状态,也鲜有人研究过。有人说,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话说得很实在。只有让学生自己控制了“捕鱼”的方法并用此捕得“大鱼”后,他们才会真正领会到其中的乐趣,爱好并逐步爱上这一件事。劳动才永远是快活的源泉,坐享只会枯竭一个人的幸福感,所以,老师们在重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学法的领导,这样才干让学生逝世心塌地地爱好上语文。
三、重课内,轻课外。
语文的天地是广阔的,它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四方讲堂,一本教科书,而更广阔的课堂应当在课外,所以有人提出“大语文”的思想,认为语文教学应当“让课堂服务于社会,让社会走进课堂”。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上好课本的同时尽量引进课外材料和课外信息,以扩大课堂容量;同时也要舍得在课外运动上多下工夫,如开争辩会、编课本剧、办手抄报、搞社会调查等等,如能这样做,学生确定会乐学善学,教学后果也必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而我校的语文教学在这一方面做得又很是先天不足,老师学生大都只是围着一本教科书转,课内上了课外练,课外练了测验考。学生的运动天地也只是局限于课堂,不敢越雷池半步,随之而来的成果就是学生碰到书本上的东西还能对答如流,而一旦遇到课外的东西就目瞪口呆,动口动手才能极差。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学到的是一堆逝世知识,学生们又如何能感兴趣进而能爱上这一科呢?老师们的教学后果之大打折扣也就是在意料中的事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