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显微镜是干啥用的?现场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它是为这次佛顶骨、舍利盛世重光特意制作的,它可以让圣物放大80倍后,供大众,360度瞻礼。“它叫微观显微镜,上面还有一个旋转平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放大、展现圣物。佛祖舍利启请出来后,将被直接放在这个小型的玻璃罩内,而后,我们通过显微镜扩大80倍后,让全球华人都能瞻仰到。”
微观显微镜由北京视界通制作,据现场调试的工作人员董建国介绍,佛祖舍利只有米粒大小,因此,才特意制作了这样一台大型的显微镜。而佛顶骨约一元硬币大小,不用供奉在显微镜下就可瞻礼。
朝天宫内专家忙实验
众人都把眼光聚焦到栖霞寺的同时,南京市博物馆内其实也是一片繁忙。记者看到,南京市博物馆正在修缮,已经闭馆,不对外开放。但是,博物馆内的正大殿前,铺上了红地毯,工作人员也在做着彩排。今天凌晨7:30,“塔王”、两套金棺银椁都将被迎请出地下两层的库房,高僧大德的法事过后,圣物将从东门(正大门正在修缮)出来,去栖霞寺。
记者懂得到,为了南京大报恩寺佛顶骨舍利盛世重光系列运动能够顺利进行,博物馆的专家们也在忙着“实验”。他们已经把“塔王”、两套金棺银椁用特制的材料固定好,进行逐层加固,最后被放进了木箱内。而要参与现场启请的专家也特意赶到库房,进行最后一次实验。“重要是讨论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先启请哪一套,而后是哪一套……”
迎请流程
“搬家”有哪些难度?
防震防倾斜,30公里很“漫长”
虽然从朝天宫出发到栖霞寺只有30公里,但这一路却是很考验人,要一路谨慎又谨慎。“虽然迎请全程只用半小时,但是迎请专家在心理上会感到相当漫长。”
专家介绍说,这些圣物在地下已经保存了近千年,形成了必定的小环境。它们被请出地宫,来到博物馆后,保护环境一直都是模仿地宫的。此次搬“家”正好赶上夏天,和地宫中的相对恒温恒湿环境来说有必定的变更。因此,“搬家”过程中也要为圣物营造一个相对好的小环境,而且押运途中要做好防震措施,不能有任何震动,不能倾斜,动作要轻盈温柔。“因为,一旦有任何的倾斜、震动,就怕影响金棺银椁内的圣物。”
先启请哪一套?
可能先启请方形银函
今天上午9:00,南京大报恩寺地宫出土文物的终极机密将揭开。不过,“塔王”中请出的金棺银椁有两套,一套是长方形银鎏金的金棺银椁,还有一套是方形银函。专家说,方形的那套学名叫盠顶盒(平顶,四边呈坡形),盖顶不仅有凸起的花草纹,还有类似仙鹤的飞禽图案;其内部还有一个方形的金盒,盒身遍布类似牡丹或芍药一类的花朵图案。长方形的银椁供奉在一个镂空的须弥座上,显得庄严而隆重,椁身还有佛像人物图案,其中一面有3座佛坐像。其内的金棺厚实匀称,做工精美,遍布精美的花草纹。这套金棺银椁先各用金属丝捆扎,防止棺椁盖滑落。
毕竟是先启请哪一套呢?昨天,记者懂得到,专家们暂时决定先启请方形银函。“启请过程中的未知因素太多,因此,我们做了很多的计划;现场也专门请了文保专家。”南京博物院的文保专家奚三彩今天上午也将到现场助阵。
金棺银椁启请前,要先给它们拍照,对本来的保存状态进行记录。当然,现场拍照的专家在拍摄过程中,是不能用闪光灯的。因为闪光灯对圣物会有必定的损害。白手套是必备的,如果不戴手套,手上的汗会渗透到圣物上,同时,还要戴口罩,穿工作服,为啥戴口罩呢?因为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会对圣物产生化学反应。
“还要考虑到佛顶骨、舍利的保存情况。如果佛顶真骨、舍利被水浸泡了怎么办?当年法门寺的佛指启请出来以后,就已经被浸泡得像面条了。那么这个时候,就要赶紧脱水了。”专家介绍说,金棺银椁其实也需要现场立即保护,比如,银函启请出了里面的小金棺,那么就要赶紧把银函放进真空状态的玻璃罩内,因为,银一旦遇到空气就会被氧化,变得黑乎乎的。而长方形的银鎏金椁会稍微好一些,“银鎏金工艺在古代是高难度的,金水渗透到了银子里面,这种工艺非常精密,同时,它能够保持一千多年都是金灿灿的,不会变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