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文化遗产保护提了几十年,但在有些处所,文化遗产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要么是过度开发,有水快流,要么是过度保护。
像登封的汉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物,只有河南和四川有,但汉阙被长期封闭起来,放置汉阙的亭子封得很严,一般人看不到。我们每去一次,都要感叹一番:这就是所谓的为了保护而保护!
这种情况在河南很多,因此在合理利用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
●文化资源≠文化资本
记者:在文化遗址的保护方面有什么建议?
张新斌:保护遗址是保护城市旅游的最大“卖点”,就是保护河南的“金饭碗”。对于文物保护资金的缺口问题,吸纳民间资本参与保护是可行之策。民间资本投入文化遗产保护,在国外已非常广泛,而在中国才刚刚起步。
政府应在保护的前提下,整合资源,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资”的文化遗产保护投入机制,构筑多元化、多渠道的经费保障系统,领导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记者:在文化遗产开发方面有什么建议?
张新斌:我们首先要明白文化遗产是全社会的,不是哪一个部门的,属于大众,所有。要让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更好地契合,比如,要让河南的文化遗产走向海外,形成中华文化软实力的载体。
像少林文化、少林武术,在海内外很有著名度,有很多人热爱,但中原文化不仅仅是少林文化和少林武术,我们应当通过全省高低的努力,把中原文化系统收拾出来,走出去吸引海内外游客来河南体验中原文化。
我们已经提出了一个口号,叫河南是中华文化圣地的核心区,虽然中华文化在陕西、山西、山东等几个省份中都有体现,但河南是核心肠区,全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四个。不论是5000年还是3000年,河南在很长时间内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海外游客要想体验正宗的中华文化,必须到河南来。
郑泰森:文化资源只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资源都可以转变为文化资本。目前,河南的文化资本暂处单薄状态。发展文化产业要从资源禀赋和市场潜力两个方面对文化资源进行评估,并在“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的过程中施以“炼金术”。□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李凌/文 记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