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五个国家文化遗产日,主题是“文化遗产 在我身边”。
在国家“十一五”断定的100处大遗址中,我省有14处,河南的文化遗产之丰富可以想见,但对于这些文化遗址的保护、开发、利用,却还有很多需要思考的处所,比如资金缺乏,比如管理乏力。
郑泰森
省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所长
张新斌
省社科院考古与旅游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
●没资金,保护只是一句空话
记者:今天是文化遗产日,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日子?
张新斌:文化遗产日起步于河南。2005年11月26日我省举办了首届“河南文化遗产日”,其间龙门石窟免费开放,当日的游客人数超过10万,创下了龙门石窟风景区开放以来的一项新纪录。2006年,国家正式断定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国家文化遗产日”。
记者:河南的文化遗产很丰富,开发情况怎么样?
郑泰森:老祖宗给河南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这给河南发展文化产业留下了非常宏大的闪转腾挪的空间。全省已发明各类不可移动的文物点3万多处,国有博物馆收藏的文物达140万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8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3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20座,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000余处。
记者:在文化资源的保护方面,我们是否广泛存在着缺乏资金的问题?比如许昌的汉魏许都故城遗址公园二期开发建设迟迟不能上马;南阳汉画馆副馆长曹新洲告诉我,虽然南阳汉画馆是最大的汉画像石摆设馆,有汉画像石1000余块,但只能把这些汉画像石简略地摆设一下,不能更好地展现,游人稀疏,这都跟资金有关。
张新斌:遗址是国家和全民的财产,需要各级政府承担保护义务。但对于处所政府来说,除非为了发展旅游经济,一般对大遗址保护投入的积极性不高。
文物保护资金缺乏在全国都很广泛,近年来,中央和处所政府加大了文物保护经费的投入,使部分濒临损坏的文物得到妥当的保护。但是,文物保护的经费投入仍远远赶不上需求的增加,资金缺乏始终制约着文物保护工作。
没有资金,计划只能悬着,保护只是一句空话。所以,单纯依附政府投资来保护商城遗址存在必定艰苦。
●谁为遗产保护减轻累赘?民间力量
记者:文化遗址和一个城市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张新斌:遗址作为不可再生的可贵文化资源,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和动力。计划好一块地,可以带动几百亩土地升值,而建设一个遗址公园,则可以让全部城市升值;建设一个工业项目,可以服务一个城市几十年,而保护好一处遗址,可以让一个城市受益上百年、上千年。
记者:河南文物保护存在的广泛问题是环境差、重开发、轻保护,申遗时不得不大批拆迁。
拿殷墟遗址来说,它离市区非常近,遗址上村和企业比较多,整治难度非常大,把景区内的企业和居民全部搬迁很不现实。在殷墟申遗所花费的资金中,除了编写文件用了200万元外,近亿元资金都用在了违章建筑的拆迁上,真正用于文物保护的仅有两三千万元。
张新斌:累赘之所以重,是因为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道路上,政府没把民间保护力量考虑进去。尽管这方面做了不少尝试,但投入还是少。还有,由于处所政府有些急功近利,在地产开发、项目建设与文物的保护之间存在冲突时,政府会偏向于地产开发和项目建设。
●为了保护而保护,是封闭
记者: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还存在不少抵触。
张新斌:一提起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有人会把保护与开发混为一谈,认为开发就是保护,保护也就是为了开发,反正就是一回事。但实际不是一回事,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同等重要,保护是基础,开发是目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