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歌妓削发断相思
大凡艺术修养很高的才子,往往对山水景物特别钟情,李白如此,苏轼也如此。他在杭州做通判,公务之暇,就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徜徉在柳浪月影之下。
有一天,他荡舟湖上,忽闻水面飘来动人的乐音,接着一叶彩舟迎面驶来。舟中男女皆艳妆丽服,尽情欢笑。只有一个佳丽,文静娴雅,风度姣美,端坐着拨弄秦筝。那悲凉哀婉之音,如泣如诉,摄人心魄。苏轼凝神静听。一刹那,船过音渺,渐渐融入水光潋滟之中,给苏轼留下一脉回味和惆怅,激起他写了首湖上听琴的名词《江城子》。
又一日午后,苏轼乘舟往孤山访僧友道潜,途中去耸翠楼小憩。听见,繁花绿叶中,管弦婉转,歌声婉转。定睛一看,两个歌女水嫩娇滴,正是上次在湖上初遇的佳丽。一探听,本来她们是杭州名妓,抚琴的叫琴操,唱歌的叫紫云。那琴操更是花容月貌,楚楚动人。只听那歌者正在唱一曲《满庭芳》。但刚唱首句,却把“画角声断谯门”错唱成了“画角声断斜阳”。琴操当即指正,让重新唱了一遍。
苏轼一边听,一边点头一边想:此词如此佳妙,不知何人所作。接着又听那唱歌的紫云道:“姐姐,我今天张冠李戴了,实在有愧。不过,要是改用江阳韵唱去,能行吗?”琴操道:“行是行,情调色彩略有不同罢了。好,我唱一遍你听: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斜阳。(谯门。括号中是原词)暂停征棹,聊共行离觞(樽)。多少蓬莱旧事,空回想,烟霭茫茫(纷纷)。孤村里(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纸墙(孤村)。
魂伤(销魂)!当此际,轻分罗带,暗解香囊。(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博得青楼薄幸名狂(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余香(啼痕),伤情处,长(高)城望断,灯火已昏黄(傍晚)。
苏轼听毕,不禁鼓掌叫好。琴操马上起身施礼:“本来是学士大人!小女子有礼了。我这里篡改别人词句,我该受罚!”说着,自己先咯咯笑了起来。苏轼忙说:“好个聪慧聪颖的姑娘!你修正原词的韵脚,不仅全无凿痕,且情调色彩竟不减原词。这样多才多艺,真是难得!”这琴费心甜嘴巧,趁机向苏大人讨新词。苏轼就把与她偶遇后所写的《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和《行香子·过七星滩》写给了她。琴操读了,赞美不已。从此,两人成了声气相投的艺友。而琴操对苏轼更是含情脉脉,想入非非。
说起来,琴操可是杭州歌妓中的佼佼者。她貌似春花,目如秋水,声似银铃。聪慧聪颖,能歌善舞。自幼父母双亡,在亲戚家寄养。11岁时,不料亲戚遭难,她无处容身,被人卖入教坊,至今已12年了。她天资聪慧,读书过目成诵,学曲一遍即会,算是女中才子。且洁身自好,卖艺从不卖身。她敬慕苏轼才干人品,由慕而爱,由爱而恋,娇滴滴和他亲近,常以眉目传情。面对这样的才女,苏轼也曾怦然心动。但想到继妻闰之是那样姣美贤德,就完整打消了非分之思。
过了几月,苏轼的知己陈襄(知州),移任应天府。邀苏轼重游西湖,并在望湖楼痛饮。琴操、紫云前来歌颂送行,流下了不少眼泪。接着陈襄又在有美堂设宴话别。觥筹交错,苏轼已经半醉。陈襄叫琴操扶苏轼去厢房躺下。苏轼想吐,想喝,琴操尽心打点,陪侍,又满含情义地说:“唉,人生聚散无常,陈大人说走就走了。还有你,说不定一纸文书下来就也离开了。”苏轼说:“食朝廷俸禄,听朝廷调遣。随遇而安吧!”琴操又动情说:“你们做官的到哪里都有人侍奉,有人助乐……可我们,只有陪酒助兴,月下花前,人老珠黄。何处是我们的归宿……”说到此,便哽咽抽泣了。
苏轼这时醉意袭来,不胜酒力,朦胧含混地说:“是啊!歌女的命运,可叹可悯者甚多。你知道《琵琶行》吗?……《琵琶行》……‘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妇……”以后的话,断断续续,如喃喃呓语,渐渐进入了梦乡。琴操这个姑娘,多情善感,她听到苏轼吟诵《琵琶行》的诗句,犹如一盆冰水,猛然泼头,冷彻骨髓,顿时花容惨淡,独自眼泪潸潸流满了双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