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妻如虎“这个成语,比喻妻子妒悍,常用来嘲笑惧内即怕老婆的人。说起根底来,这还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又一妙作呢。
当年,苏轼在宋代金銮殿题名金榜,誉满荣华。可出人意外只得了个很不起眼的官职——凤翔签判。苏轼赴任后,又与知府陈希亮产生了小摩擦,心里经常怏怏不乐。
九月的一天,金风宜人。苏轼在江边独步散心,见一位二十来岁的青年,骑着白大马,穿着白箭衣,戴着白绒娟,帽上红缨如火。手弓腰剑,英姿飒爽。那青年一见苏轼,便翻身下马,拱手施礼,并自报姓名。本来这是陈府台的四公子,名叫陈慥,字季常。陈慥早就敬佩苏轼的横溢才干,苏轼也非常赞美陈慥的倜傥风采,惺惺惜惺惺,两人一见如故,相识恨晚。陈慥愿向苏轼学文,苏轼想向陈慥学剑,当即成了莫逆之交。这给苏轼愁闷的心屏增加了愉悦的光明。
陈慥号龙丘居士,成年后,娶柳玉娘为妻。玉娘靓丽美丽,聪慧能干,就是醋劲颇浓。陈慥饱参禅学,喜谈佛法;又爱蓄养歌妓,家里常有两三个。这使玉娘大为光火。苏轼有时来他家,也听到了玉娘在内房的叫骂声。苏轼本喜戏谑,有一次就问陈慥:“季常,昨日你又得罪了玉粮,罚你跪在床边,是不是?”陈慥说:“你莫瞎编!她确实能干,我是让着她一点。”苏轼说:“在老兄面前不要粉饰。有了如花似玉的妻子,还常养歌妓;吃着碗里,看着锅里。不管严你,岂不无法无天了?”陈慥说:“我确实怕惹她,要是闹将起来,多为难!”说着,嘿嘿笑了。苏轼说:“这还诚实!今日我兴趣来了,胡诌了一首打油诗,调笑而已,莫当真哦!”说着,就把那首诗递给他:
谁似龙丘居士贤,说空谈法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
(说空谈法,指谈佛论禅。河东,柳姓的郡望,代柳玉娘。狮吼,喻妇女发威动怒。柱杖落手,形容怕得发抖,手杖都掉了。)
陈慥看了,又羞又笑,说:“你老兄,文思如海,妙语连珠。即使是嘲笑我的戏作,也掷地有声,弥足可贵。小弟就此收藏了!”自此,“畏妻如虎”这个成语,不胫而走,千古传播;陈季常也便成了怕老婆的典范。
其实陈慥这个人,对于友谊倒算得最为忠信诚挚的真君子,尤其对苏轼更是情深似海。
陈慥风流潇洒、淡泊名利,只好舞刀弄剑。又守朴养静,颇有隐士之风。父亲逝世后,见官场险恶,报国无门,便离开洛阳,选择湖北黄冈的歧亭处所,买田建宅,优闲度日。后来苏轼遭“乌台冤案”,陈慥急如热锅之蚁,筹备前去探监。因监守森严,无计可施。事有凑巧,苏轼出狱后贬在黄州(即黄冈)。陈慥喜不自胜,带家人老早在离家二十里的万松亭截侯,邀来家中,尽地主之谊。他令玉娘备办丰富的菜肴,拿出保存多年的黄封美酒,与苏轼开怀痛饮,尽醉不休。挽留好几日,又备了许多食用之物,驾车送他去黄州。苏试在黄州几年,陈慥曾六次访问他。第一次来,陈慥带了满满一车食用物质,以作建家之助。他劝苏轼在黄州买田建宅,永结芳邻,认为久安之计。还接苏轼去他家做客。以后,又亲陪苏轼访察田庄。后来听说苏轼在沙湖相田时感患臂疾,陈慥又从岐亭赶来探视,带来治伤的纱巾。他体察到苏轼想在风景区九曲岭建座凉亭,就主动出资,亲自监造,历数月完峻,了却了苏轼又一心愿。等到云开日出,苏轼要离开黄州去汝州任职,陈慥更是欢乐雀跃。及到离别时,又是依依不舍,坐船送了百余里,仍不肯转去。后一直送到数百里远的九江,两人互赠那几年间所写的诗篇,才泪流满面挥手作别。苏轼辗转迁升,奉诏回京,位高权重;但觉与朝廷内宵小为伍,生活极不痛快,多次请求下郡。其时他已55岁,身材欠佳,且患眼疾和臂疾。陈慥闻讯,连忙去蕲州找到曾为苏轼治过病的耳聋名医,讨了几种方剂和药品。然后不远千里,送至京城。并再次盼望苏轼能和他一起去做“世外闲人”。为朋友着想,做到了这个份上,说他是忠信诚挚的真君子,说他友谊似海深,确实当之无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