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不久,朝廷果然下了诏令,苏轼移知密州。离任,自然免不了饯行。琴操也泪眼盈盈为他唱了送别曲。接着将自己修养的小姑娘朝云送给苏家作侍女。出发的前一天,苏轼正在清算来杭州所作的诗文,突然紫云急忙跑来,跪着告诉苏轼:“琴操今日在玲珑山观音岭出家为尼了!”这真是晴天霹雳!一个能歌善舞,如花似玉,青春鼎盛的歌女,怎么会看破红尘,独守青灯呢?
本来琴操久慕苏轼的才名,芳心涌动,生出万种遐思,想要托付毕生,做个侍妾,将来好有个归宿。谁知苏轼仅仅将她视作异性的艺友,从未有纳她之意。这使琴操百般无奈,又敬又爱,暗自伤怀。那天在有美堂听见了苏轼醉吟白居易两句诗,犹如醍醐灌顶,她突然觉悟自己毕竟也是浔阳江头的琵琶女。于是看破红尘,断绝百念。又交出积蓄,为自己赎身脱籍。在苏轼即将离杭之日,来到观音堂,执意恳求出家,庵主慧云大师不得已,赐法号净心,并为她落发。这一刀割断了无穷绵长的情义,割断她一厢甘心的相思!
苏轼听后,无穷酸楚,心如乱麻,忙带闰之和小朝云赶到庵寺去规劝,表达他错念白诗的歉疚。净心说:“大人不必自责,我早晚都会看清自己的归宿。你们能来看我,我已心满意足了,其他,就别说了——施主请回吧!”说完,微眯着眼,双手合十,轻轻地连声念着——“阿弥陀佛……”
俏朝云三唱《蝶恋花》
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一词,词丽境新,情趣盎然,历代词评家都赞美备至。但写作年代难以断定,因而对它的宗旨就众说纷纷。《林下谈词》认为系谪贬岭南后途中感作。据此便有怀才不遇,忠君为国,匡时济世,悼念故乡等不同懂得。前不久,李时英先生传记文学《苏东坡》问世,认为这是苏轼最早的词篇。该词写他想去会见未婚妻王弗,不遇而归的情怀。词中初夏之景如画,盼望与失意,欢欣与烦恼之情交错,年轻时的恋情得到了活泼的体现。此说自然妥贴,无牵强附会之嫌,的确是很有看法的。
这首词不仅众口交赞,而且在当时许多歌女就配上曲谱到处传唱。苏轼第一次听人演唱自己这首词,是在太守陈襄西湖有美堂告别宴会上。
那天著名歌妓琴操也来了,还带来了一个十一二岁名叫朝云的小姑娘。她在师父的指导下,轻启朱唇,演唱了苏大人的词篇——《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朝云唱完,在座的拍掌叫好。都说,这小小年纪竟唱得这样婉转清圆,果然名师出高徒,将来必定又是一个才艺双全的“琴操”。
朝云姓王,钱塘县乡下人。四岁时逝世了父亲,八岁时母亲又亡故。她形单影只,孤苦伶仃,出于无奈,到杭州城来出卖自身。琴操见她娇小可怜,就收养了她。教她读书识字,学习唱曲。这孩子聪慧活泼,记性特好,识字学曲,一学即会;嗓音精美,圆润清亮。四年来,已学会数十支曲,尤其爱好“蝶恋花”一曲。她师父本是色艺双绝,洁身自好的歌妓。她暗恋苏轼;见苏轼全无爱她之意,因而异常扫兴,感到归宿渺茫,顿生出家之念。她先作了朝云的思想工作,然后把她带到苏家,对苏轼的继妻闰之说:“夫人身边缺人使唤,特把朝云送来,帮你做些杂事。”闰之见朝云活泼可爱,非常爱好,说:“只怕委屈了她哩!”于是把朝云留了下来。
朝云得到苏轼和闰之夫人异常的疼爱。她也像他们的女儿一样,跟着经历秋月春花,风雨泥泞。特别苏轼受贬来黄州以后,艰难与共,生逝世相依,情感越见笃厚。八年来,她已长得体态丰盈,亭亭玉立。鬟髻若云,粉面如花,妩媚多姿,一身散发一种特有的清香。唱起曲来,更是眉目溢彩,声情并茂。有一次,谈到《蝶恋花》这首词,她说:“这首词我就是爱好,可是我还不懂得它的含义。先生到底在哪个情况下写的呢?”闰之说:“告诉你啰!先生青年时很惦念未婚妻王弗夫人,去信约她在花园墙外会晤。时值初夏,春花刚脱落了残剩的红瓣,杏子还只结成青青的小颗颗,燕子飞得正忙。他冒莽撞失来到绿水围绕的王弗夫人的家园外,等着见她。王弗夫人姐妹在玩秋千,哪知这回事?成果,他碰了一鼻子灰……”朝云忍不住笑起来:“嘻嘻!先生青年时也风流浪漫哩!”闰之趁机逗笑说:“你现在已是大姑娘了,也该‘浪漫’一次了哩!”朝云撇着小嘴说:“不!我一生只服侍先生和夫人。”闰之进一步说:“这样吧,我把你嫁个人,却又永远不离开我们,好不好?”朝云说:“世上哪有那样两全其美的事?……”说着,羞答答地走开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