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提示
去年9月30日,“中国端午节”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第一个入选项目。
今年6月13日至17日,“2010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在浙江嘉兴举办。其间,“2010中国端午习俗国际学术研究会”迎来了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学者,将端午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进行讨论。
与此同时,各地也联合本地特点,欢庆端午佳节。
6月16日,端午节,嘉兴。
早上9时左右,端午民俗表演大巡游开端了,由近2000名表演者和6辆彩车组成的20支民俗表演方队依次走来,马家浜文化、吴越文化、端午民俗文化、蚕桑丝织文化,一一展现。路边建筑的台阶上、摩托车的座位上、公共汽车站的横杆上都站满或坐满了人,嘉兴人仿佛倾城出动,为了这个狂欢节。
【现象】
国家节日处所版
彰显文化生命力
在我国,端午节因地区不同,各地的传统习俗运动也不尽雷同,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等等。
比如“吴根越角”嘉兴市,其端午习俗追溯至春秋时代——为了纪念吴国名臣伍子胥,当地民间有“五月五日,时迎伍君”的说法。端午前后,嘉兴还风行吃“五黄”: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及雄黄酒。
端午节在2006年第一批国家非遗名录系统中,申报主体是文化部,但涉及4处习俗,分辨是屈原故里湖北宜昌秭归县的端午习俗、湖北黄石的西塞神舟会、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的端午习俗。在第二批名录中,作为扩大项目,端午节的申报增加了上海宝山区的划龙船习俗,浙江杭州余杭区的五常龙舟盛会,福建晋江市的安海习俗等。而在即将颁布的第三批中,端午节的扩大项目又增加了4个,包含黑龙江省黑河市五大连池药泉会、浙江省嘉兴市的端午习俗、福建省石狮市的端午闽台对渡习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大澳龙舟游涌。至此,挤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端午文化习俗将可能达10多个,以后还有扩大余地。
作为全国性的传统节日,却有无数的处所版,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刘朝晖认为,正是差别性形成了节日文化的丰富性,而列入国家非遗名录也使处所的节日特点仿佛有了合法身份。仔细考核每个处所的端午习俗,既有广泛性又有共同性,内核不变,但情势不同,这种不同正是一种可贵的品德,是增加处所认同感的资源。
韩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经验无疑是值得学习的样本之一,韩国顺天乡大学教授田英淑认为,全球化、现代化是对于处所性的消解,但各处所拥有的传统可以帮助一个处所在更广阔的背景中定位,从而能够参与到全国性和世界性的竞争中。
【提示】
人为催化侵害大
保护应添新元素
中国传媒大学刘晔原教授用“沙化”来形容节日文化的状态。在他看来,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都产生于农耕时代,在历史长河中固定下来的文化内涵,并不是通过政府的提倡或者学者的呼吁被动地传承,而是通过百姓自然的选择。现在传统节日失去了一些生存空间,处所政府的保护有实用与功利性,缺乏合适当代的文化含量,没有多少伸展空间。一级政府的有效管理可以使濒危的东西焕发新的生命力,这在世界各国的非遗保护中都有过非常活泼的例子。
对于短短几年间出现的节日文化热潮,中国民俗学术理事长刘魁立持审慎的乐观。他说,节日从设立起就经历着丰富、弱化、变异的过程,不可能停留在一种状态,所谓的原生态是个伪命题。但不否定的是,现在一些节日与商业、旅游业的联合过于密切,甚至呈现了上千元的月饼和几十元一个的粽子,这些人为的违背规律的“催化”最终会侵害节日的正常生命过程。
在今年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嘉兴申报的灶头画和五芳斋的包粽子技艺。灶头画是过去的农民在垒灶时创作的一种艺术情势,然而随着城乡一体化过程,大多数农民都离开了乡村,应用上了煤气或天然气,灶已不存,何来灶头画?快节奏、高强度、流水线式的生活方法和工作流程,也使粽子的生产完整工业化,在家里自己包粽子、拿着热腾腾的粽子走家串户的场景正慢慢消散。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