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精图治,转出活力四射。在煤炭产量没有增加的前提下,全市经济总量增长57%,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70%,制造业增加值翻了一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倍多,万元GDP能耗下降15%——这就是2007年市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济宁这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战略转型探索实践中交出的一份答卷。而在这份答卷的背后,是一条清晰的转型发展路径。
多年来济宁煤电一枝独秀的产业基础支撑着全市经济大盘运行,可谓功不可没。但是如果把济宁经济发展的现状放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个大背景中去考量,我们这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对资源过度依赖的特点较为明显。加快推进由资源型城市向新兴工业城市的转变,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是市委、市政府对济宁这个资源型工业城市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如何发展、靠什么发展,作出的最精准的定位,确定的最佳路径。
路径之一:辩证处理“三个关系”
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障碍,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是济宁在推进“转型”中最大的收获。一是正确处理单纯依赖资源与利用放大资源的辩证关系,实现资源优势的最大化。推进战略转型的3年里,济宁下决心打破煤电“一业独大”的格局,建成了煤化工、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纺织服装、汽车和零部件、轻工造纸、食品加工、电子信息等多个制造业基地,产业的调整优化,使全市经济在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中保持了企稳向好、逆势上扬的态势。二是正确处理改造传统产业与培育战略先导产业的辩证关系,通过推动传统产业高新化为培植新兴产业创造条件,通过培植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创新步伐,使两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近年来,果断实施了能源工业、煤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工业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培植壮大了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新型建材等六个500亿级优势产业。近三年工业技改投入增幅平均在40%以上,总投资1700多亿元的737个技改项目进入国家和省调整振兴规划。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763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362家、过10亿的40家、过百亿的4家。通过重点突破核心技术,培育了大量高新技术增长点。如意集团自主研发的“如意纺”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填补建国以来纺织行业空白;煤化工产业中的煤焦化和煤制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是正确处理保当前和谋长远的辩证关系,做到“近保增长”和“远谋转型”相统一。转型是一个目标,更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保持目前的有效增长,才能为“转型”创造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并为之不断输送源源的动力;同时也只有痛下决心,以壮士断腕的气概大力度地推进“转型”进程,才能实现经济长远的又好又快发展。
路径之二:强力实施“三大转变”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核心是转变发展方式。具体到济宁来讲,则是应加快实施由资源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转变、由“以环境换发展”向“以环境促发展”转变。而实施这三大转变,则应全力实现“五个推进”。一是推进新兴产业引领转型。近年来,我市确定以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为主攻方向,紧盯前沿,主动布局,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三新”产业,并制定实施了相关产业规划和配套政策。新能源领域,以太阳能光伏和LED新光源为重点,着力培育从研发到制造的完整垂直产业链和横向配套产业群,打造中国“光谷”;新材料领域,突出发展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和新型纤维材料;新医药领域,主攻高端化学合成医药、生物制品、现代中药和医用材料。二是推进服务业加速转型。坚持把现代服务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实施了文化、旅游、商贸物流、金融服务和房地产“五大服务业”振兴计划,实现了 “三个明显高于”,即服务业增速明显高于GDP增速、服务业增加值增幅明显高于工业增幅、服务业投资增长明显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三是推动城市化带动转型。调整修编了《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初步形成中心城区“一城四区、竞相发展”格局,加快了济宁市区、兖州、曲阜、邹城、嘉祥五大板块“同城化”步伐,“半小时核心圈”初见雏形。四是推进开放招商助力转型。确定了“项目带动、招商引资、园区建设”经济工作三项重点格局,集中突破具有牵动性产业链高端核心大项目,突出依托项目引进技术和招揽创新人才。先后引进小松机械铸造、倍耐力集团轿车子午胎、森达美集团港口项目、台联电集团新光源新能源项目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已有26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落户济宁。五是推进生态建设深化转型。着力构建生态规划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和生态评价体系。投资130亿元的“环南四湖大生态带”规划已通过论证,多项生态工程和生态设施正启动实施。
路径之三:创新打造“四大平台”
经济转型是一项探索性、开创性的工作,需要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要素保障、优化软硬环境。一是强化科技支撑平台。
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紧贴主导产业推进研发机构、孵化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继创建“鲁南煤化工研究院”之后,我市又挂牌成立了“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6个、院士和博士后工作站11个、国家级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4个,正在筹建国家级LED和光伏产品监督检验中心。近三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5项、省级94项,授权专利7267件,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市。二是强化人才支撑平台。我市连续三年实施的“千名优秀人才引进计划”,引进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1600多人,其中博士87人。今年开始实施“511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将计划用5年时间,引进100名海外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建设100个高层次研发平台和创新创业基地。三是强化改革支撑平台。近年来密集出台了多项推动转型发展的改革措施,实行了园区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了科技和人才管理体制改革,狠抓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四是强化环境支撑平台。成立了实体运作的优化发展环境工作委员会,持续加大发展环境的综合整治力度,特别把干部作风作为最重要的“软环境”来抓,坚持从严抓作风、“开门”抓作风、从细节抓作风,随着机关效能和干部作风的转变,有效带动发展环境的整体提升。
打开玉笼飞彩凤,解脱金锁走蛟龙。如果说,经济战略转型最初的实践拉开了济宁这个资源型城市经济大变革的序幕,那么找到了方向与路径的济宁人将会沿着这条充满希望的大道攻坚破隘,一路前行,到达理想的彼岸。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