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济宁讯 (通讯员 张林 张元志)近年来,济宁市工商局大力实施商标富农战略,精心培育,分类帮扶,为推动全市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全市共有涉农注册商标1100余件,涉农山东省著名商标23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件、中国驰名商标1件,“中国之乡”区域品牌7个。“金乡大蒜”、“鱼台大米”、“嘉祥小尾寒羊”、“梁山鲁西黄牛”、“泗水西瓜”、“微山湖麻鸭”、“微山湖产”、“嘉祥山药”、“嘉祥白菊花”、“长沟葡萄”、“汶上芦花鸡”、“喻屯甜瓜”、“李营苗木”等特色农业产业已经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有力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强化宣传引导,努力增强社会商标意识。
根据全市产业发展布局和重点,牵头制定实施了《济宁市商标战略实施方案》和《济宁市农副产品商标注册指标年度量化指标考核表》,指导和扶持具有特定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的特色农副产品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通过采取企业大走访,送法下乡、举办培训班、登门年检、发放宣传资料、刊发公益广告、制作专题片等各种方式,大力加强商标知识的宣传普及, 强化了对农户、涉农企业商标意识的指导。对农产品商标重点培育对象实行上门宣传,指导种植和养殖大户、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注册系列商标,引导其树立“有牌子才能闯市场,有市场才能赚到钱”的观念;积极协调市政府财政每年列支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产品品牌的培育和扶持,对获得各级农产品名牌和(驰)著名商标、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农产品基地认定的进行奖励,激发了企业创牌的积极性。截止目前,全市工商系统共举办各类涉农商标培训班25期,培训人员2600余人次,开展送法下乡314次,发放宣传资料6000余张。
强化指导帮扶,努力培育涉农驰名、著名商标。
大力推行“公司+商标+农户”的新型农村经营模式,积极指导农民和涉农企业运用农产品商标和地理商标发展特色农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围绕商标的确权、用权、维权三个环节,在基层工商所全面推行“一所一标”、“一所一著”工程,要求每个农村工商所每年至少引导、帮助辖区内一个农产品申请注册商标;每个工商所每年在辖区范围内至少确定一个已注册的商标,扶持其做大做强;每个工商所每三年至少帮助辖区内企业新争创成功一件“山东省著名商标”;14个新型乡镇工商所每年至少帮助辖区内企业新争创成功一件“山东省著名商标”。广泛开展“联千企结万户”活动,建立了涉农商标工作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对其商标注册、使用、管理和著名品牌的培育和指导,主动帮助企业完备申报材料、健全内部商标管理制度、建立争创著名、驰名商标领导小组,完善相关规划。通过济宁红盾信息网、济宁日报、济宁电视台等媒体,多方宣传《山东省著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和《济宁市实施名牌战略奖励办法》,在全市掀起了新一轮创立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活动的高潮。今年以来,全市共有74家企业申报了“山东省著名商标”,申报件数同比增长72.1%,今年全市“山东省著名商标”总量突破百件。其中获得证明商标注册的有“金乡大蒜”、“汶上芦花鸡”,在市工商局和鱼台县政府的共同努力下,“鱼台大米”证明商标成功获得国家商标局注册公告。
强化监管执法,努力维护企业商标专用权。
全市工商系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制定的“特色畜牧大市、淡水渔业强市、生态农业名市”农业品牌战略目标,积极组织开展农产品商标调研活动,加快推进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推广使用,加强和农业、质监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对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的保护合力,努力实现“打造一个商标,带动一个产业,搞活一方经济,富裕一方农民”的目标。建立规范有效的商标保护机制,加大对驰(著)名商标和涉农商标保护力度,组织开展了“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和涉农商标专项整治行动,与企业建立起“打假维权协作网络”,积极与司法、公安、知识产权等部门建立了长期联席会议制度和案件通报以及案源互报制度,帮助企业开展异地打假活动。今年以来,共查处涉农商标案件37件,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近千万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