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有1.2万名外出务工农村青年陆续返乡,17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回乡待业。扶持青年创业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做好青年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汶上县关工委、团县委把引领农村青年创业、就业作为工作重点,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
建立联谊会,引领青年创业
汶上县农村青年的创业,主要靠当地的工业园区、农村各类专业经济协会、劳务市场等渠道。为了让这些渠道在广大青年创业就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经过调查研究,会同有关部门成立了青年创业联谊会。
联谊会主要采取三项措施,来为农村青年营造良好的环境。
一是向县政府写专题报告,建议政府提供优惠政策,并提出具体建议,供县政府采纳。县财政、工商、税务等部门按建议开通创业“绿色通道”,设立了青年创业服务办公室,实行一站式服务;通过政府支持、社会捐资、吸引民资等方式,设立创业奖励、项目支持基金,帮助创业青年争取小额担保贷款,解决资金难题。各乡镇根据青年创业的需求,也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对创业青年简化办事程序,按照政策减免各种费用。工商登记,税务登记,小额贷款、抵押、担等手续,尽量缩短办理时间。这些措施激发了青年的创业热情。苑庄镇小秦村青年齐建军看到中药材加工市场前景很好,瞄准了芡实种植,我们通过协调为其解决了10万元贷款,落实了300亩水面种植计划,很快投入生产。
二是提供创业服务。联谊会协调有关部门建立了青年创业项目库,举办创业发展项目发布会,重点引导创业青年在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创业,引导外出务工青年返乡二次创业。
三是每年都评选“农村青年创业致富明星”,大张旗鼓地进行总结表彰,树立创业榜样,以此激发青年创业热情,积极引导青年扎根农村,立足家乡创业。
搭建平台,助青年创业
为了给农村青年提供必要的创业平台,首先县和一些乡镇相继建立了工业园区。近年来,还帮助园区建立起专业协会,由协会帮助和引导青年创业。目前,全县建有园区专业协会56个,先后安置青年4.3万人,其中返乡务工青年5200人。各园区都建立了青年创业示范基地,制定和实施了返乡青年创业“一对一”帮扶计划,积极引导青年将创业目标园区企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做到企业发展与个人创业同步进行。返乡青年张宏博,原来在上海一家工厂打工,掌握了一些生产技术。回乡后他创办了喷雾设备有限公司,先后投资几千万元,发展到能生产烟气脱硫脱硝除尘设备。
其次,以农村各类专业经济协会为平台,引导农村青年就业创业。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全县涌现出种植、养殖、加工等专业经济协会236个。以此为依托,向农村青年传授科学技术、培养各类人才。为了抓好落实,县关工委与民政局、农业局、畜牧局、科技局等单位对协会进行整顿,建立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明确发展规划和措施。目前,专业经济协会就业和创业青年达8万人,其中有返乡青年农民工3000人。青年农民郭德根在县和镇关工委的帮助下,办起了蔬菜生产协会,发展会员340多名。在他的带动和帮助下,会员所经营的318个冬暖式大棚、374个中小拱棚,经济效益提高30%以上,带动了周围10个村,118个青年农民搞起了大棚种植。北京化工大学毕业生贾正民回乡后创办金秋养鸡厂,并以该厂为龙头建立了养鸡协会,发展会员2017人,组建养殖场56个,带动了一批青年走上致富路。白石乡芦花鸡协会会长、农大毕业生李毅,自愿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回乡创业,挖掘出有汶上特色的家禽品种,并发展到3万余只的养殖规模,年产值近800万元。
第三,加强外出务工青年的管理,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团县委加强与劳动部门联系,建立不同层次的管理机构和健全有关管理制度,特别强调做好信息发布和跟踪服务,使外出务工的5.4万名青年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抓培训,提高青年创业本领
针对农村青年阅历浅、缺技术、经验少的实际,县关工委多渠道、多层次地组织培训。
一是通过青年创业联谊会,培训专业协会负责人和创业带头人2500人次。
二是由企业协会培训青年骨干3000人。
三是组织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训青年会员,先后培训1.3万人次。
四是委托县职业中专,培训青年技术骨干3000人。
五是把农村广播电视站、技校等作为基地培训青年创业带头人3000人。
此外,县关工委、团县委等组织密切合作,组建科学技术指导团和乡镇关爱团,建立青年创业就业见习基地23处,举办青年创业培训班36期,培训青年1.2万人次。培训中,县关工委充分发挥老科技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性,深入培训班传授科技知识,跟踪指导服务,使受训青年学以致用。通过培训,涌现出了一大批青年创业典型。青岛黄海学院2008届毕业生孙海鸥,回乡投资8万元开办了梦幻数码商城,开业不久,商品销售额迅速上升。创业青年赵相勇,2010年4月投资1300万元,创建起邦大工业公司,生产摩托车活塞,销往广州等地,吸纳返乡青年农民工70多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