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收入近 4000元,在某机关单位任职的姜先生,向记者介绍了他的育儿支出:进口奶粉,一个月 1500元;请育婴师每月2000元,再加上买尿不湿、衣服……每个月小孩的花费就得 4500 元左右,而这不过是基本开销。儿子7个月大了,姜先生又给他报了一个早教班,一年半就要2 万元,算上这一笔,至今他们已花在孩子身上近6万元。姜先生感叹:“儿子每月的花费已经超过了我的月收入!”
随着“75后”、“80后”开始为人父母,原本注重生活品质的他们把爱倾注到孩子身上,带动了母婴经济的繁荣。姜先生和绝大多数年轻父母一样,希望能尽可能给孩子“最好的”,即便为此贴上“孩奴”的标签。
在婴孩用品消费上,年轻父母们推崇“品质第一”,价格退居决定购买的次要因素:进口奶粉一个劲涨价, 300 多元一桶可是图个“安心”,即使要提前几个月预约,花比普通保姆高一倍的酬劳也要请个有经验的育婴师,“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敏锐的商家抓住了这一消费心理,推出了五花八门的婴儿商品及服务,并且都价格不菲。 普通的指甲刀几块钱一个,而婴儿指甲刀得 20元左右;专门的婴儿面条小小一包,价格却比旁边大包装的普通面条还贵上一倍。
据了解,这些针对婴孩的商品颇容易让年轻父母买单。 一位“ 80后”的妈妈告诉记者,怀孕后她曾列了一个购物清单,最初只有七八项,可是受身边准妈妈的影响最终增加到了二十多项,这张单子上,不光有纸尿布、婴儿车、婴儿床等常规配置,还有婴儿磨牙板、婴儿吸鼻器、婴儿用消毒锅、婴儿座便器、尿片收集箱等等。但当宝宝出生后,却发现很多东西竟派不上用场。
她总结自己的育儿经验:别超前、别贪多。“产前,我买了很多尿不湿,觉得是‘消耗品’,多储藏点有备无患,但后来孩子用不惯,没用几片就都只好扔在一边。还有宝宝的衣服,看到好的就买,不管价格高低,有些根本还没来得及穿,孩子就长大了。”
孩子也改变了年轻父母的生活方式和未来发展轨迹。家里多了开销,他们只好放弃个人的休闲娱乐和进修计划等。就像姜先生,电影院、健身房已也难见他的身影,更别提夫妇俩热衷的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