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很多商家都不约而同的推出了储值卡消费,顾名思义就是把一定金额存入储值卡中,在特定的商家进行消费,商家给予一定的优惠。今日上午,记者从滨州市场调查了解到,储值卡在方便消费者的同时也乐了商家,而一些业内人士表示,消费方便但也存在隐忧,储值卡不记名、不挂失、不设密码、处于监管盲区,存在较大使用风险;一旦商家经营出问题,那么商家要面临“挤兑”,而持卡人将面临损失。
现状: 储值卡消费悄然流行
14日上午,记者从滨州市场调查时发现,无论是蛋糕店、洗浴中心、还是饰品连锁店,都不乏储值卡身影,一些商家在店门口就张贴出了醒目的大广告牌,标示出“充值100元赠20元代金券,充值200赠50...充值500赠150”等宣传内容。“现在我们推销出储值卡根据金额的不同也会有相应的提成,直接跟我们的业绩挂钩,所以我们也会根据顾客的消费推销储值卡,因为毕竟比单纯的打折要合适,充最高金额所赠的代金券也基本是相当于打七三折,而一般顾客也都乐于接受,毕竟常来消费,我们店里的东西还是比较全的。”渤海七路附近一饰品店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
据了解,一些商家在为消费者充一定数额金钱后会返给消费者相应的金额,而且根据累计的数额消费者会享受不同的服务与待遇,这可以根据消费者手中所持的“金卡”、“钻卡”的级别来区分,储值卡不记名、不挂失、不设密码,可以朋友之间共用一张卡。
而由于储值卡高额预存费用的返还,受到不少年轻消费者青睐,“充值500元可以消费650元的物品,我觉得很实惠就办理了一张。”一宋姓消费者告诉记者。
分析: 消费者利益不好保证
商家擅自发行储值卡是否属于违规?14日上午,记者就此事记者咨询了滨城区某银行工作人员,“由于储值卡只是将资金存入卡里,在特定的商家进行消费,并没有进入多家商户的流通范围,所以银行无法禁止,也就是使得储值卡进入监管的真空地带,商家可以随意发行且有所泛滥。”上述银行工作人员表示。
而据本报记者梳理,早在1998年,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曾针对各地擅自发放使用各种代币券问题,发出紧急通知进行制止,一度使发放使用代币购物券之风得到有效遏制。2005年左右,央行又明确指出了这种以预付手段为目的的储值卡并不在代金券的范围之内,代金券是指蕴含一定价值,代替人民币充当支付手段,用于购物或者消费的一种书面凭证,比如以前商场的“返券”活动,买多少返多少意在促进消费。
储值卡监管的真空使得消费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而且伴随着风险。业内人士表示,一旦消费者把钱存入卡内,商家怎么使用是无人监管的,一旦商家经营管理不善出现问题,那么消费者就处于相对于弱势的境地,也只能被动无奈的接受。
一王姓消费者就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在家附近的一家美容院存入1000元办了一张美容卡,做了一次面部护理消费了300元,然而过一阵时间后,再去美容院发现搬家了。”一王姓消费者告诉记者,虽然美容院告知了地址,而由于离家比较远,非常不便,于是想退卡,但商家一再推诿,电话打不通,再去所告知的地址竟无美容院的身影,最后不了了之。
■ 建议: 储值卡消费还需谨慎
“对于消费者储值卡的保障问题,国外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借鉴国外经验:由政府或者公信力高的组织成立第三方监管机构,来发行这种储值卡,同时对卡内资金进行托管,而不能由商家一手控制。客户消费一笔,由中介机构向商家支付一笔,以保证消费者的资金不会被商家拿去挪作他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在一线城市中多有推广,比如香港的八达通集公交、地铁、便利店、停车场的消费于一体,消费者退卡时,可以返还卡内的剩余金额,北京的一卡通也开始逐步实现该功能。
业内人士表示,储值卡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种营销手段,国外企业也同样使用。但是,由于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而且储值卡不记名、不挂失、不设密码,使得储值卡的消费存在很大的风险,消费者更应该谨慎消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