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刚过,记者在黄河入鲁第一县——东明采访。越过黄河大堤,记者看到滩区的麦田明显冷清了许多,看不到几个浇地的人,很多地头也没有引水过后的痕迹。
来到位于滩区的沙窝乡李屯村,记者敲开村民李国山的大门。59岁的李国山家中6口人,十几亩地,基本都种了小麦。李国山告诉记者,他家的小麦没浇越冬水,也没浇返青水,因为他家的小麦灌溉需三级提水,浇一亩地少说要50元钱,一亩地的收成不过七八百斤,不舍得花钱浇。
就在滩区里面,黄河近在咫尺,为什么还需要三级提水浇灌?村支书李纪增解答了记者的疑问。原来,滩区农业主要以引黄自流灌溉为主,但随着调水调沙,黄河的河槽下切近两米,水位随之下降,“现在这些设施多数是1996年漫滩后重修的,原来200个现在得1000个流量才能自流灌溉,再加上多年来渠道涵闸淤塞严重,滩区西高东低,有些偏远的地方只能三级提水。”李纪增说。记者在现场看到,确实有些引水涵闸底板悬空,比河水高出半米以上。
虽说滩区粮食产量并不高,但为了帮助滩区引水,该县抗旱服务队的三套移动抽水灌溉设备在三个不同位置帮村民引水。可惜,由于马力较小,每台每小时只能引水60立方米左右。现在县里依靠中央补贴的200万元又新购置三套,还没运到。菏泽当地黄河河务部门也派出多条原用于抽吸泥沙、加固大堤的“吸泥船”帮农民引水。
2月18日中午,记者在沙窝乡朱口村麦田里遇到打井的抗旱服务队员郭元方等7个人。他告诉记者,打一眼深水井成本近1万元,好在今年县里直接补助打井,初五后就没歇着,一天一口井已经打了12眼,但还不能满足需要。
记者在该县滩区外的城关镇看到,河道里引的黄河水汩汩流淌,几位通过“小白龙”灌溉的群众说,每亩地浇水大概花20元左右。县干部告诉记者,东明县仅滩涂面积就45万亩,见麦面积30万亩,滩区内群众超过10万人。截至2月18日,全县小麦浇灌面积已达100万亩,超过总面积的80%,而剩下的多数是滩区。由于位置特殊,面临洪水漫滩破坏威胁,农业开发、农田水利、土地整理、高产创建等滩区外享受到的扶持政策很难惠及,也基本没有工业企业,道路、电力等配套基础设施普遍落后,群众守着黄河浇水难,农业生产条件比起滩区外要差很多。
为解决这一问题,东明县计划在滩区新建提灌站16个,新修桥涵闸253个,实现滩区耕地灌溉全覆盖,但由于县乡财政不宽裕,工程完成尚须相当时日。
记者了解到,全省黄河滩区60万群众、200多万亩耕地中,这种情况较普遍。目前国家正在编制黄河下游滩区综合治理规划,不仅要给农民洪水淹没补偿,滩区农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整治等也都是其中重要内容,但远水难解近渴,当前滩区农业生产暴露出的问题亟待解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