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国内有媒体报道了我国21个城市完成了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的消息,引起不少市民的关注。当天,记者从市地震局了解到,青岛作为21个城市之一,已经顺利完成该项目,青岛不处于强震带之上,存在的断层带活动性被排除,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概率很小。

20日,国内有媒体报道了我国21个城市完成了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的消息,引起不少市民的关注。当天,记者从市地震局了解到,青岛作为21个城市之一,已经顺利完成该项目,青岛不处于强震带之上,存在的断层带活动性被排除,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概率很小。
本市不在强震带上
地质断裂带和活动断层,是发生地震的重要诱因。我国自2004年开始在人口集中的21个大城市开展了“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大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并且将研究成果绘制成图。
3月20日,记者从市地震局获悉,作为我国东部沿海的重要城市,青岛经济发达且人口密集 ,由此也成为这21个城市之一。市地震局设立了专门处室,负责探访全市活动断层带的分布及活动情况。
市地震局郭玉贵副局长介绍说,本市不处于强震带之上,但本市周边发育有郯庐强震带、燕山渤海强震带和南黄海强震带,1668年郯城发生8.5级地震对本市有较大影响,燕山渤海强震带和南黄海强震带历史上也曾发生过破坏性地震。
青岛地区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概率很小。历史记载,本市行政区域内曾于1506年发生过4.8级地震。2003年崂山王哥庄发生过4.2级地震,2004年11月1日再次发生3.6级震群。震中强烈有感,距震中较近的青山社区附近山上有石头滚落。崂山存在着劈石口断层、王哥庄断层和沧口断层,这些断层带的形成都是因为地壳运动造成的。由于形成历史较长,相对稳定。
断层带上谨慎建房
“参与地层活动断层带的研究中,探测内容包括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成果图 、活动断层基础数据等,”郭玉贵告诉记者,所形成的数据和资料将成为今后观测、预报地震的有效参考,还将为城市规划、重要工程设施选址、抗震设防和地震应急措施等提供重要依据,“医院、学校和大型商场等重大建设工程,以及化工厂、核电站等易产生次生灾害的工程都不允许建在断层带上;一般的工业民用建筑也不提倡建设在断层带上,如果要建,需要对基础进行加固,以免断层移动出现危险”。
咱青岛盖的高楼能抗几级地震?市地震局防御处赵微波处长介绍,按照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青岛大多是6度抗震设防,临近潍坊的平度、胶州、胶南部分地区为7度。另外,医院、学校要提高一度;重大建设工程、易产生次生灾害的工程,要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要求建设部门、设计部门按照地震局给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施工。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主要地震活动带或10年内出炉
“东京南面曾预测有八级以上地震,等了 30年还没有发生,没想到东北部却来了个9级地震。地震预测是世界性难题。”19日下午,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徐锡伟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 ”作讲座时透露 ,研究人员已勾画出我国21个大城市断层带,建房时避开可有效防震。到2020年左右,有望把中国内地主要地震活动带勾画出来。
东京等了30年没等到强震
徐锡伟介绍说,全世界存在三大地震带,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集中70% 的大地震;二是喜马拉雅山到地中海的欧亚地震带,比较分散,不像环太平洋板块那么集中在一个狭长的地带,集中了 20%的大地震;三是大洋中脊地震带,占大地震的5%左右。
环太平洋地震带活动相当强烈,1990年以来,16次破坏性强的大地震11次都发生在这个板块。从2004年苏门答腊大地震,到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新西兰地震,再到这次日本大地震,表明现在的地震活动到了活跃期。
“地震的预测是世界性难题。”徐锡伟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专家提出“地震空白论”,即地震会发生在以前没有发生过的空白区。日本位于环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与北美板块三个板块相冲的地方。东京南面可预测的地震达八级以上,概率达到87%,但等了30年还没有发生。
北面可预测的地震只有7.7级、7.8级,但没想到东北部却发生了 9级地震。日本所在的板块活动非常有规律,但预测仍很困难。可见地震的预测研究任重而道远。
在各地级市普查断层带
徐锡伟表示,1995年阪神大地震两天后,日本《朝日新闻》发表了一个示意图,表明倒塌的房屋和遇难者有三成分布在一个狭长带上。“我们在现场看到,在狭长带上大量民房倒塌,偏离断层的后院房子却完好无损。台湾地震后,我们去现场,发现房子破坏、河床移位、桥梁等灾害带也形成一个狭长带。汶川地震后,我们在现场调查,发现白露中心学校有一个断层从操场通过,隆起两米高。断层旁边不远的两栋教学楼是按可抗七级地震的标准建造的,产生了好多X形剪切线,但整栋楼没有大问题。地震断层带上的房子可以说是无坚不摧,但在断裂带以外,如果科学设计建筑物抗震标准,可以大大减轻破坏。”
徐锡伟说,我国处于环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等几个板块相接的地方,至少有495个地震断裂带。如果将断裂带很详细地勾画出来,可以有效减轻地震的破坏。
“从2004年开始,我们在人口集中的21个大城市进行了地层活动断层带的研究,已经把它们的准确位置勾画了出来,建房时可以避开活动带。现在我们正在各地级城市进行相关普查。”徐锡伟说,“到2020年左右,我们要把中国内地存在的主要地震活动带勾画出来。此外,还要编制新一代的地震区划图,作为国家建设的依据和抗震的有效措施,这也是国家强制性标准,按这个标准建的房子可以有效减轻地震的破坏”。 青岛排除断层带活动性
2004年6月,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大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开始实施,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徐锡伟是该项目首席专家。
项目选择在北京、上海、天津、福州、沈阳等内地的21个大城市进行了探测研究。该项目于2008年4月顺利完成,已基本查明了 21个城市及其邻区的主要断层的分布、最新活动性和发震危险性,特别是排除了上海、天津、广州、沈阳、银川、青岛等城市的其中80条断层的活动性。
徐锡伟透露 ,重庆作为最后一个未进行活动断层探测的直辖市,目前也正在开展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河北省也自费在11个地市开展了同样的探测工作。
据徐锡伟介绍,在探测中,一旦确定活动断层的空间位置后,就要进一步分析其危险性,比如要分析该断层以前是否有过大地震发生。“比如某一活动断层上,鉴别出3000年内发生过2次大地震:一次在距今3000年左右,另一次在距今500年前后。那么,大地震的重复间隔时间大概为2500年。”徐锡伟介绍了发生地震可能性的推算方法。
徐锡伟说,按照这样的推算方法,可以分析断层活动的可能性,从而为排除没有危险的断层提供理论依据。
徐锡伟还介绍,中国地震局于2000年提出了《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试图通过对部分大中城市进行活动断层鉴定和地震危险性评价,为国土资源的规划、利用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徐锡伟举例说,该项目针对天津的天津断裂和沧东断裂进行了探测,经过科学探测并确定天津无活动断层后,为天津生态城规划项目提供了重要依据。据《广州日报》
■声音
建议立法禁止在断层带建房
针对“日本大地震是否预示2012全球性灾难要来了?”,徐锡伟表示,没有证据表明2012灾难会发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球发生过7次8.0级以上的地震,上世纪60年代智利大地震是9.5级,都发生在环太平洋板块。
另外,徐锡伟表示,地震确实是一种周期性的脉动 ,10年一个周期是统计上的概念,实际上有时可能长点,有时可能会短点。像苏门答腊9.3级地震发生在 2004年,到现在才7年,看来地震活跃期还有几年。
徐锡伟还说,地震灾害主要发生在断层带,不仅是避开,还要远离断层带。我国目前还没有法律规定建房要避让断层带,但有些城市已开始探索。比如,银川市就委托清华大学进行规划,在地震断层带两边宽两百米的地方建了绿化带,不准建房。希望各界人士呼吁一下,我国也要立法,让建筑物避开地震断层带的错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