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县农民史朝旭在自家承包地独家独户种植了一优质国外品种红薯,持样品来济南寻找买方,结果只有一家超市、一家酒店表态“销销试试”。考虑到运输成本高,他放弃了。由此,史朝旭明白了一个道理:单打独斗难成高效。
若想整体高效、优质,养种植首先必须规模化。
我省各地农业规模化呈多种形式。包括一村一品、大户、合作社、公司加农户、公司加农场等。仅以一村一品即一村养殖种植或加工一种特色农产品为例,目前全省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至7000多个,专业乡镇300多个。
规模化的优势首先是自发或顺应市场经济需求,自觉形成农产品销售市场。
记者在寿光市农产品物流园获知,该园为目前国内最大蔬菜集散地,每天销售总量1500万公斤,年销售总量达500万吨。
该市场是寿光市蔬菜种植规模化的必然产物。该市仅蔬菜冬暖式大棚就发展到40万个,形成万亩辣椒、万亩韭菜、万亩芹菜等众多成片蔬菜种植基地。“有了规模,就不是你找销售商,而是他们来找你了。”寿光市农业局蔬菜站刘良琪站长如是说。
规模化使生产成本降低。平原县王打卦乡北候社区党支部书记李金山介绍,2009年,原几个村总共约2300亩耕地,种植早春西瓜和延迟西红柿的为1200亩,2010年并成社区后,几个月时间发展到1800亩,形成专业批发市场。到了收获季节,外地客商都住到了村里,几乎挤破头。
规模化养种植还提升了我国的食品安全质量。据调查,目前我国食品加工业安全事故源头多在养殖种植的源头上。
土地流转成为必须
规模化缺少不了原本承包到户的零星土地流转。目前我省各地纷纷制订政策,鼓励农户土地流转,有转包、出租、互换、托管及以土地承包权入股等多种方式。
作为农业大省,目前我省土地流转的状况尚难与之相称。记者采访中发现,问题主要是流转规模小,范围窄,农户自发性流转比重大,逾五六成,而且纠纷多,难形成稳定的规模养殖种植。
基层干部认为,目前农民工进城缺乏真正“变身”,也是使农民产生“留一手”的重要原因,以至于即使流转,也时间较短,个别户的耕地甚至闲置。
地处莱芜市的山东省万兴果菜食品有限公司,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生姜出口企业,经流转有了自属的万亩有机种植基地。董事长柳建增认为:“目前城镇化加快,正是土地流转的最好机遇。”
青岛市目前已流转土地48.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4%。胶州是青岛土地流转率最高的市(县)。截至2月底,该市农民承包地流转已达18.34万亩,占全市耕地的24%。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规模经营主体258个。其中,经营面积200亩以上的81个,最大的5000亩。该市土地流转的主要驱动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民打工对土地依赖程度减少。
在青岛的农村经济中,非农业比重已超过80%,一些村庄70%到80%的劳动力实现农外稳定就业。
青岛市政府春节前下发今年1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提出:为提高农业效益,争取2012年全市适度规模经营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15%,2015年达到30%。同时,青岛市将“适度规模”经营面积100亩作为起点。如此,流转力度将大幅度加大。
政府扶持力度要加大
记者采访中发现,农民种菜成本升高。以寿光市为例,两年前,建造一座冬暖大棚成本8万元,今年,随着原材料价格攀升,为10万元。而农民销售蔬菜价格,如黄瓜,2009年初,由于南方雪灾等因素,卖价3.7元/斤;2009年春节后的几天,5元/斤;而今年仅1.1元/斤,年收入大大降低。在寿光市蔬菜批发市场,一江苏籍菜商说,这次他的藕卖赔了。
今年蔬菜销售价低是菜商压价。菜商之所以压价,是因为除运输成本——包括各地规定承载基数不同造成的“超载”罚款;另外,就是部分城市政府为遏制菜价而限价。
刘良琪说,国家目前对种粮、养母猪、买农机等皆有补贴,但对最易受市场影响价格波动的蔬菜种植却未有。
采访中,乡村基层干部反映:相对工业项目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滞后。如河沟被每家每户堰起,不能畅通;有的地块距离河道很近却不能引水浇灌,农民自己打井浇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在中国县域经济发展高层论坛上说,虽然中央财政近年来农村投入增长很快,依最宽口径看,占整个财政比重的10%,但与我国现在农村人口规模相比,还是不高。
一位长期研究“三农”的专家认为,中央年年下发1号文件都是针对农业,今年专门针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不能急功近利,一味强调“工业强市”,而应大幅增加对农业、水利的投资,尽管短时并不能带来多少财政收入,但它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