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队员戴着面罩探秘蓝冰冰窟。4月1日上午,经过总里程达两万海里的航行 ,执行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雪龙”号返回上海,历经了140余天艰辛历程的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队胜利凯旋,7名青岛队员也乘船抵达上海。

科考队员在越冬期间拍摄的极光景象。

在南极钓鱼,往往一次能钓上好几条。

队员们往往要凿破数米厚的冰层,才能取到淡水。

科考队员戴着面罩探秘蓝冰冰窟。
4月1日上午,经过总里程达两万海里的航行 ,执行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雪龙”号返回上海,历经了140余天艰辛历程的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队胜利凯旋,7名青岛队员也乘船抵达上海。当天,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到了随“雪龙”号归来的第26次考察队(2009年10月赴南极)青岛籍越冬队员刘英举和内蒙古籍队员曹硕,他们向记者讲述了科考队员们在南极中山站越冬期间,工作、生活中鲜为人知的经历和许多极地趣闻。■最寒冷
气温最低-37.5℃戴面罩也能冻伤
据了解,在此次抵岸的“雪龙”号上,有7名来自青岛的队员,他们分别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张永山 、杨光、霍元子,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葛人峰、刘英举 、陈发荣以及中国海洋大学的孙永明。
记者电话联系上了随“雪龙”号归来的第26次南极考察队越冬队员刘英举和曹硕。
据刘英举介绍,他在南极科考期间主要负责中山站的水暖工作,由于在考察队员中年纪比较大 ,队员们都亲切地喊他“老刘”,而曹硕是内蒙古人,来自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22研究所,在中山站负责通讯工作。
老刘告诉记者,由于南极气温极低,室外的工作环境非常恶劣。在南极期间,队员们要进行昆仑站援建、勘测南极冰盖、观测极光、气象观测等多项工作,在2010年越冬期间,中山站最冷的时候气温达到零下37.5摄氏度,用滴水成冰来形容一点不为过。在室外工作时,队员们必须穿着厚厚的防寒服,还要戴上面罩御寒,即便是这样,队员们也会因为温度太低时而发生冻伤。
■最休闲
南极破冰钓鱼一次钓起六条
“在南极科考条件自然是很艰苦,但在那里我们也有自己的娱乐方式。”曹硕告诉记者,最有趣的当属在南极钓鱼。老刘和曹硕每隔几天就会扛着手摇钻,带上鱼线鱼钩到距离中山站500多米的地方钓鱼。到了目的地,他们先用手摇钻在冰面上打两个直径七八厘米的洞,“大概是南极的食物比较匮乏,南极的鱼特别容易咬钩,我们都用生肉做鱼饵。”根据多日的经验,曹硕很快摸清了南极鱼群的“口味”,“他们最爱吃猪肉,不爱吃鸡肉和牛肉,大概是因为猪肉油脂多。”
“经常钓上来的有三种鱼,我们根据外形给它们起名叫‘大头鱼’、‘狐狸鱼’和‘白鱼’。”曹硕讲述道,“根据我们的研究,‘大头鱼’和‘白鱼’是鳕鱼的一种,平时上钩的数‘白鱼’最多,因为它们都是成群地游过来。收成好的时候一天能钓一百多条!”曹硕自豪地说,他最多的一次同时钓上来六条鱼。“南极的鱼特别好吃,做的汤格外鲜。”曹硕还说,除了鱼虾之外,他们还曾钓到过海参和海星。
“钓鱼过程中也有很多有趣的事,老刘在钓鱼的地方用雪砖垒了一个像爱斯基摩人那样的雪堡,大约 1.5米高,在里面能遮风,非常暖和。老刘下钩以后就躲在里面喝二锅头,还用炭火烤鱼,非常惬意。”曹硕笑着说,“结果有一天风太大 ,把老刘的雪堡吹得全是窟窿,可把他心疼坏了。”
■最艰苦
凿冰6小时,取回一吨水
老刘告诉记者,在中山站越冬的工作中,最艰苦的一次莫过于凿冰取水。中山站上有两个3吨、四个6吨的蓄水罐,供越冬队员们平时饮用水,通过融化冰雪或者破冰获得淡水解决饮用水问题。
2010年11月8日,站上的饮用水告急,站长派出老刘和三名同事外出取水。“取水要到距离中山站外3公里处的进步湖,我们四人开了一辆雪地车,早上9点半多就从站上出发了。”
据老刘介绍,他们中途还要翻越一个坡度超过45度的“俄罗斯大坡”,由于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大坡上形成了一个个小的雪坝,下坡时根本看不到路在哪里,尽管万分小心 ,雪地车还是突然失去抓地力,发生了一次惊险的侧滑,所幸司机及时控制住了雪地车,没有发生翻车事故,“如果滚下去了,后果不堪设想 。”提起那次历险,老刘还是心有余悸。
经过一个小时的行驶,雪地车到达了进步湖。“当初根据海冰的厚度测算,湖冰的厚度应该也就在1.6米到1.7米之间。”据老刘回忆,队员们在离岸边不远的湖面上开始凿冰,凿了一会才发现,湖冰远比海冰要厚,而且比海冰更硬。由于气温过低,电钻根本无法工作,四名队员只能用手摇钻和冰镐凿冰。
“先把一根1.9米长的铁钎子插进冰里,然后用镐头一点点凿,凿出来的冰屑就用一个很大的水舀子清出来。”在钻到80厘米时,镐头已经凿不进去了,队员们只好将原本直径四五十厘米的洞再挖得大一些,并且修砌了一级冰台阶 ,下到洞里继续凿。钻到大约 120厘米时,又修了一级冰台阶,就这样,队员们修到第四级台阶继续凿冰时,冰面下的湖水才喷涌而出。老刘说,最后一次舀冰屑时,大家拉住一位身高1.8米的队员的脚 ,让他倒挂在冰坑里,拿着水舀子伸直胳膊才能勉强够到。“这样算来,湖冰厚度要在 2.2 米左右。”
淡水涌上来后,队员们开始取水。然而意外再次发生了,抽水泵突然停止工作。无奈之下,四位队员只能将盛水的塑料桶摁进水中,装满水后再将桶拎上来,装满水的塑料桶重达25公斤,最后,队员们将辛辛苦苦取来的1吨水拉回了中山站。“我们从10点半开始凿冰,一直干到下午4点半。整整六个小时。”老刘说。■趣事一
企鹅常来捣乱海豹门前散步
老刘介绍,帝企鹅是南极最大也是最漂亮的企鹅,每年7月底、8月初进入繁殖期。据不完全统计,企鹅岛上生活有一万多只帝企鹅。
“统计企鹅种群调查是一项繁琐的工作。通常我们都用相机拍摄几张全景图片,回到站上后,每个人分区,一只一只地数,最后数到头昏眼花。”老刘笑着说。
老刘说,经常会有一些阿德里企鹅来站上“捣乱”,它们会跳进蓄水池扑腾个天翻地覆,有时候还会“偷”队员们的食物。去年10月中旬的时候,队员们还经常会看到海豹在冰面上产崽。过不了多久,就会有一只大海豹带着一只小海豹出现在中山站附近的冰面上“散步”。
■趣事二
首次看到极光队员全体出动
据介绍,南极的自然景色也很美丽。“很多人以为只有北极有极光,其实南极也会产生极光的美丽景象。”曹硕告诉记者,站上有工作人员专门负责极光观测,每天夜里都会观测天象是否有极光出现。
“2010年的第一次南极极光出现在3月4日0点左右,整个过程大约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当时负责观测的人员赶紧叫起了全体队员,让大家一起出去看极光,大家都被眼前的景色给惊呆了,赶紧拿出相机一阵狂拍。”曹硕介绍,“ 一直到2010年11月中旬后,极光现象才消失。”
■趣事三
美丽蓝冰里面藏着天然冰窟
据介绍,除了美丽的极光外,在南极还有一种独特的蓝冰。“在普通的环境下,水结冰后都会是透明的。然而,在中山站附近有一种独特的蓝冰。这种蓝冰的密度大概是每立方米400公斤,比新雪大 ,随风降落形成风积雪,堆积在表层。随着深度和压力的增加,新雪变成粒雪。达到70~100米深时,雪晶体之间的空气会被压缩成一个个独立的小气泡,变成白色的气泡冰,而当深度超过1200米时,巨大的压力会使得冰中的气泡消失,细小的冰晶体迅速融合扩大成巨大的单晶冰,最大直径可达10厘米,形成坚硬的蓝冰。
“这些冰远看的时候,呈深蓝色,距离蓝冰越近,肉眼看到的颜色就越淡,而且这些蓝冰会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天然冰窟 。”曹硕告诉记者,蓝色的冰放在水里会发出劈啪的响声,那是因为冰内溶解了大量的空气。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