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开局之年,德州的幸福列车启程。
“这个《意见》,我读了好多遍,70%的篇幅讲的是民生,其中有130多个数据指标,都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说起不久前德州市出台的《关于建设幸福德州的实施意见》,德州学院老教授李胜滋感慨万千。
“用发展创造幸福,用幸福评估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互动”“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一句句铿锵承诺,一桩桩民生实事,为打造“幸福德州”写下行动注脚。
幸福不是发达地区专利
从酝酿、准备到制订实施,“幸福德州”工程的出台有着清晰的脉络。
今年正月初七,春节后上班首日,德州市“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动员大会上,市委书记吴翠云提出要建设“幸福德州”。7月25日,《中共德州市委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幸福德州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在当地报纸全文刊出,并上网征集意见;8月12日,德州市委十三届十三次全会通过《关于建设幸福德州的决议》;9月2日,在广泛征求意见,几易其稿后,《意见》正式公布,成为德州市委、市政府执政为民的庄严承诺。
人们也不是没有疑问:按GDP排名,无论总量还是人均,德州在山东的位次并不靠前。后发地区如何实现发展与幸福的统一?
吴翠云说:“幸福不是发达地区的专利。无论经济发达与否,人民对幸福生活目标的追求是相同的,只是实践的路径各异。德州实现“幸福追赶”,既要发展经济,还必须及时把经济发展成果转化为社会进步成果。让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有富足感、稳定感、安全感、成就感、舒适感,更有归属感。”
“幸福城市”需要找到公众认可的量化标准,要与老百姓的切身感受相称。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陈璞平介绍,“幸福德州”建设一开始就注重民众参与。德州先后召集组织各类座谈会500余场,多次发布《调查问卷》向市民问计幸福,参加座谈会及网上浏览《意见》和《调查问卷》的人数突破20万人次。
在《意见》中,“幸福”被赋予可以触摸的框架,民生内容被分解成一系列具体的约束性指标体系,时限定到2013年,全部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评。
数字信手拈来,都和民生有关: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以上,每年为65岁以上老人进行一次免费体检,确保农民工子女就近就地100%入学和100%享受义务教育政策等。仅一个改善残疾人生活质量目标,就涵盖10多项具体指标。德州着力强化公共基础服务,缩小市民间因收入差距造成“幸福距离”的用意十分明显。
这些数字,成为“幸福德州”从理念转变为普通民众福祉的纽带,也强化了政府的责任意识。德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展德明告诉记者:“医疗、养老、人才、就业等目标都和我们有关,压力不可能不大。”8月6日,德州市举行“10+3”产业大型人才招聘会,一次就达成就业意向8000余人次。“百姓在工作中找到了幸福,我们倍感幸福,工作也更有动力”,他说起来很兴奋。
在德州市决策者看来,“幸福德州”是一个动态概念。在追求中必须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要因地制宜有序推进。但就各级政府和部门而言, 无论何时,“幸福”都是一个个需要落实的具体工作和需要兑现的数字。
在发展中谋划幸福
十一黄金周,有亚洲第一之誉的齐河泉城海洋极地世界景区人流如织,接待17.6万人次,旅游收入2300万元。“观赏海洋生物再不用去沿海城市了,这还不幸福?!”专程从德州来这儿游玩的李先生说。他告诉记者,看“海”之外,一家老小还到周边农村采摘了一圈。据了解,这期间泉城海洋极地世界景区附近祝阿镇王岳村以冬枣、日韩梨为主的乡村采摘园,每户果农收入8000多元。黄金周乐了游客,也实现了农民增收。
“建设幸福德州要用‘硬实力’说话。产业结构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民生幸福的质量。必须尽快推进转型升级,把经济发展上去,增加财政实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市长陈先运说。
文化旅游仅是德州市今年规划的“10+3”主导产业集群中的一项。德州的目标是:到2013年,包括新能源、现代物流、装备制造、化学工业、生物技术等在内的十大产业累计完成投入5000亿元以上,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万亿元以上,两项指标年均增长40以上,力争3至5年实现经济总量倍增目标。
今年以来,除泉城海洋极地世界开门纳客外,投资260亿元的东北商贸物流城、投资220亿元的汉能光伏产业园、投资116亿元的黄河生态旅游文化大观园等投资过百亿元的重大项目也开工建设,投资150亿元的东盟现代生态旅游城完成选址。项目大,产业新,科技含量高、生态环保……构成德州经济发展的诸多亮点。在重大项目强力带动下,今年上半年,德州市投资总量增大、结构优化,三次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5.8%、22.3%和31.7%。高新技术产业在加法中做大做强,完成投资58亿元,同比增长40.6%。
上大项目能增强经济总量和地方财政实力,搞两区同建同样是为民解忧增收的好办法。
平原县建设农村社区,同时推进产业园区建设,使产业园区成为社区“工业园”,社区并建点成为产业发展的“家属院”。“进社区住新楼房,又在家门口上班,俺这是双喜临门,住房不愁,衣食无忧”。闫世峰是平原县坊子乡大蔡社区村民,他所说的家门口上班就是在附近产业园区的大蔡食品有限公司打工。目前,平原各驻地型社区都已建成一处民营园区,发展规模以上企业160家,就地安置农村劳动力万余人。
幸福写在百姓日子里
9月30日,37岁的齐河县居民穆章青拿到了县永祥小区七号楼一单元203室的经济适用房钥匙。他和同样打工的妻子以及11岁的儿子,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住房,再不用搬来搬去并为房租发愁了。当天,齐河县共有152户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申请到经济适用房。
穆章青住房梦的实现,得益于德州市开展的幸福德州·住房城乡建设行动。
德州市市长助理、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邵自升告诉记者,今年,德州市拿出7.37亿元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截至9月底,已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项目91个,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新增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6331套(户),完成省下达任务的129.8%。
这些年来,不光越来越多的居民住进了新居,而且他们都能感受到城市的变化:变大变美变绿,生活越来越舒适方便:“步行五分钟就到休闲处、出小区就进购物中心、坐上几站车能到风景区,真是过上了好日子。”街道退休干部孙庆华是老德州,说起身边的变化,打心眼里高兴。在武汉上大学的于瑶说:“走街串巷,逛公园去广场,太阳能之光无处不在,真是漂亮。以前提到德州就是德州扒鸡,现在大家都知道中国太阳城了,我感觉特别自豪。”过去很少出门的湘江小区居民肖安祥,现在几乎天天在沙王沟畔柳湖岸边散步,他说:“垃圾山没了,臭水沟改了,有好心情遛弯了。”
经过开发的岔河、减河、运河的“三河六岸”风景区项目已成为德州市民最喜爱的休闲场所,水面波光潋滟,岸边碧树如云……水和森林的气息顺着河道进了城,德州这座典型的北方城市也有了江南水乡的韵致。
“幸福德州”从物质层面提升到精神层面。金秋十月,走进德州,文化建设新风扑面而来。市博物馆落成、大剧院建设启动、市网络图书馆开建、县乡村“两馆一站一室”正在完善。他们还推出中国京剧城、中国黑陶城、中国书法之乡、中国功能糖城等众多城市名片与品牌,举办董子文化旅游节、平原民俗文化艺术节、乐陵富硒金丝小枣文化节、庆云渤海金山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新建的社区文化服务中心能免费上网,免费看书、借书,有时候还有专家来讲种植技术,这在以前可不敢想。”德州经济开发区岳庄社区居民田会军告诉记者。
德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艳华说,以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百姓对城市的文化认同感和心灵归属感,是“幸福德州”的题中之义。
从物质环境的改善到精神生活的丰富,从老人的好心情到孩子的真高兴,老百姓的真情实感中折射的是幸福德州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市财政局局长战士平介绍,今年以来,德州完成社会民生等重点支出42.3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54.7%,比去年同期提高6.4个百分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