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九届十三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努力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优化文化产业布局,着力构建省会城市群和半岛城市群“两大文化产业圈”。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创业创意园区,打造一批知名文化产业品牌、文化服务品牌和文化城市品牌。
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翻两番、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是省“十二五”规划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山东社科院副院长王志东认为,虽然近年来我省文化产业发展保持了较高增速,但产业结构不够优、文化企业“散小弱”,集约化程度不高。据统计,我省近年来文化产业增加值的75%以上来自传统产业,核心层和外围层仅占到45%,低于全国60%的水平,而重庆已达到83%,上海为61%。2010年底,全国有45家上市文化企业,其中核心层的24家,我省核心层还没有1家。加快推动核心层发展,培育新兴文化产业和新的业态,这既是我省文化产业的薄弱环节和症结所在,更是我们今后的工作重点。
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须为文化插上“腾飞之翼”。省委党校教授张文珍认为,“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等成功模式证明,文化产业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从地域特点出发,找准切入点。在山东乃至全国很多地方,深圳华强集团旗下的方特欢乐世界遍地开花,前所未见的游乐设施让很多游客流连忘返,甚至成为知名旅游城市的新景点。“这是文化与科技、创意、当地旅游巧妙结合的产物,值得山东文化企业借鉴。”张文珍认为,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和前提,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文化资源不断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价值实现过程,一定要处理好文化资源与创意的关系。必须跳出文化资源这个思维定势,要充分发挥知识、智慧、创造、创新的才能,以创意推动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还要以创意创造时代感强的文化产品,打造新的文化品牌。对于山东这样一个文化资源大省来讲更是如此。
在一年一度的“中国创意文化产业园区新锐榜”评选中,总能看到一个有趣的统计:获奖园区大多分布在北京、浙江、广东等省份,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囊括了绝大部分的获奖园区。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商志晓认为,这基本印证了,经济龙头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较快,同时从政策上来说,经济发达地区在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实施上入手早,力度大。商志晓提出,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要与相应的城市和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提供专业化和多元化服务,进行创意生存。比如泰安的几个文化产业园区,基本是围绕泰山这个主题来设计规划的,泰山高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园、东平水浒文化产业园、泰山文化产业园等园区,坚持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承载了不同功能。今年又引进香港华懋集团投资121.6亿元建设以泰山古镇为中心的多功能大型综合文化产业园。各地文化产业园区的规划发展要以全国成功园区的模式为借鉴,做好特点规划、政策支持,扩大聚集效应,提升产业集中度,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增长极。
从文化资源的特点上来讲,山东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创业创意园区优势巨大,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所所长、研究员涂可国认为,现有的文化产业园区产业链缺失、重复建设、产业定位不清、管理能力不足、关联协同度不够。要改变现状,就要注意培养山东文化创意园区人才,建立创意人才储备库;实施“创意山东”行动计划,明确园区定位,强化政府服务,出台针对创意园区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积极进入创意产业园区,建立促进创意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和合理的文化产业园运作机制包括开发模式、运营机制和管理模式;强化园区特色,体现个性,重点培育与众不同的特色主导产业,打造出难以模仿或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使山东文化产业创意园能够良性运作、持续发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