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玉树临风”是一名在杭州打工的妈妈,女儿在山东老家读小学,每天要挤乘一辆破旧的面包车到3公里外的学校。2月18日,她在微博上转发了一条消息:2月17日下午1时许,陕西安康一面包车发生坠河事故,2名中学生遇难,3人重伤。“玉树临风”说,去年校车出事故的不少,她就特别担心孩子的安全,“晚上最怕家里打来电话”。
“校车”不安全,源于缺少真正的校车。省政协委员、中科院研究员肖天说,城市里家长开车送孩子加重了交通拥堵;在农村,各种或改装或拼装的不合格机动车充当“客车”迎来送往,安全当然缺乏保证。肖天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跟国家撤点并校后,应该提供的公共服务没及时跟上有关。
这个观点得到同在一组的省政协委员、民盟临沂市主委刘继双的认同。刘继双今年的提案就是在农村增加教学点以方便孩子上学。“3至5个村才有一所小学,山区的孩子甚至要走十几里,家长迎送极大地浪费了劳动力。”刘继双经过调研,建议重新进行教育布局,适当增加幼儿园和小学的数量,尤其是在交通不便的地方,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刘继双说,教育布局应当根据当地特点,不能完全“一刀切”。当然,在平原相对集中的地方,还是应该发展专业的校车,以确保安全。
最专业的校车代表,是来自美国的“大鼻子”,我省青岛、淄博的一些地方就购买了这种坚固的客车。“这种车造价昂贵,不适宜大规模推广。另外,安全问题也不光是校车本身啊,驾驶员的素质、道路条件,甚至对面来的车都可能影响安全。”肖天质疑说,“有了‘大鼻子’,校车就安全了吗?”
“校车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投入,一个是监管。”肖天说。2011年8月被教育部列为全国六个校车试点之一的无棣县,成为各地参观学习的样板。这个县有一家民营企业出资2500多万元,先后购买了119部专业校车投入运营,覆盖了无棣县包括所有农村在内的73处中小学,惠及7300多名学生。从2010年9月开始运营以来,无任何事故。
正规企业以前之所以不愿经营校车,是因为基本无利可图。能让该县最大的民企投资,省人大代表、无棣县委书记李恩波给记者透露,他们的秘诀是五个字:四两拨千斤。“要让企业尝到甜头,我们给每个学生每月补贴70元钱,特困生补贴全额140元,这样能保证企业微利。”李恩波说。为此,县财政每年要支出500万元以上。无棣曾经是全省贫困县,2011年地方财政收入排全省140个县市区第89位。为了孩子安全,并不富裕的县做出了大手笔,这值不值得借鉴?
同样被列入试点的还有威海市。“我们的经验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把校车工作作为重点项目对各县区进行绩效考核。市级政府定政策、定目标、定进度,各县区抓落实、抓管理、抓投入。”省人大代表、威海市代市长张惠说。威海规定新购校车全部由政府公开招标、统一采购,这样能确保校车质量。同时,加大财政补贴力度,购车每车一次性补贴1.5万—2万元,每年再给予每车1.5万—2.2万元不等的补贴。在监管上,每车都装有4个可视GPS定位系统,包括司机在内的所有乘坐人员均在监视范围内。运营中新校车车速每小时不得超过60公里,若发现驾驶员违规现象,监控人员立即电话通知其改正,并对违章司机给予处理。自2002年开通校车以来,威海市共发展校车592辆,实现了对农村中小学、幼儿园的全域覆盖,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学生上学“行路难”问题。
认识决定行动。刘继双说,中央层面尚没有在全国范围内确定、部署校车的财政投入制度,在此之前,各地政府部门应主动行动起来,抓好校车安全,解决群众最现实、最迫切的民生难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