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十九中门前,不少家长在等待孩子考试结束
半岛网6月14日消息 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提名。在刚刚过去的中高考,紧张的不仅是考场上的考生,在场外顶着烈日如坐针毡,“陪考”家长们比考生还紧张。近日,半岛网做了一份关于家长陪考的网络调查问卷,参与调查的考生中超过5成表示是在家长“全程陪同”下参加的考试,这其中还有5成是主动要求家长陪伴的。对此,从事教育多年的专家认为,孩子越扶越长不大,家长“陪考”热心过度了。
家有考生 全家陪“烤”
6月11日是2012年中考的第一天,青岛最高气温突破了30℃,然而在各大考点,顶着炎炎烈日“陪考”的家长不在少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反正家里能来的亲戚全来了。”
由于“陪考团”过于庞大,中高考期间,青岛19中海信立交桥转盘处水泄不通,交通备受考验;青岛2中考点外,送考的私家车浩浩荡荡,三车道的大马路“堵”成了单车道;而为了陪孩子应考,不少家长提前一个月就向领导请假、调休。
家长“全程陪同”考生
陪中考、陪高考、陪考研,考场内的奋笔疾书,考场外的如坐针毡,家长比孩子还紧张。采访中,家住伊春路的田先生说出了陪考家长的心态,女儿学习很优秀,班级排名前五,能考上高中但还想考个好高中,所以一家人丝毫不敢懈怠,能为孩子想到的“服务项目”早准备好了,全程陪护保护孩子的情绪,三天中考,她和太太都“坚定不移”地陪在了考场外。
陪不陪考 考生“纠结”分两派
父母陪伴孩子的心意是好的,面对家长的陪考热情,考生愿意吗?近日,半岛网发起“中考、高考、考研,您有过被陪考经历吗?”的调查,参与网友中,有57.58%的网友经历过陪考,这其中5成网友称他们是主动要求家长陪伴的,他们认为,有了家长的陪伴,考试发挥会格外好。
然而,还有27.27%的网友有着不同的看法,中高考再重要,也不过是一次摸底考试,一个人就能面对,家长再三坚持陪考反而给造成了心理焦虑和压力。
调查结果呈现了正反两种对立的态度,为进一步了解考生的心态,近日,记者也分别进行了采访。
支持陪考:女儿提要求 在美父母“打飞的”助考
6月7日,在青岛十九中高考考点外,花白头发的七旬老人赵先生指了指身边的老伴说道,“我们都是来陪外孙女的”,所谓“一考定终身”,高考是孩子一生的大事之一,他和老伴来陪陪,给孩子个安慰。
赵先生告诉记者,除了他和老伴,在孩子的要求下,她爸爸妈妈也都来了,“她父母在美国开店做生意,一直顾不上孩子学习觉得亏欠女儿,为了给孩子高考加油鼓劲,这次女儿女婿也特意从国外赶回来了,“孩子也说了,有爸爸妈妈陪着她能多考十分”。
考前半个月,李女士从单位请了半个月假专门照顾女儿赵敏,女儿想吃什么她就变着花样做什么。“女儿才刚满16岁,从小到大都没独立生活了,中考考点离家远,我放不下心。”李女士说,在考试期间,抽点时间陪陪孩子也是家长唯一能做的,而且孩子出了什么状况,自己也能帮上忙。
不陪考:家长陪伴 孩子心理压力大
五十八中高三学生小薇并不赞同陪考,“父母来陪考,我紧张,他们紧张;而且父母在外面,我还会更焦急,心理压力有点大。”所以她坚决不让父母陪自己参加高考,再三争取之下,爸爸妈妈尊重了她。“心里十分自在,一点也没有不舒服,发挥的应该不错”。
和小薇一样想法的李晨晨说道,中考时天气很热了,父母在大热天下等待,自己很担心父母身体吃不消,所以一点也不希望他们陪考。再说,自己已经是成年人了,人生的关键时刻,应该学着独自面对和承受。
说法:孩子越扶越长不大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承担着父母的殷切希望,所以父母轻易不愿放手。”对于“陪考”现象,青岛市65中学党委书记王济西表达了看法,家长扶着孩子走,形成了孩子过度依赖的心理,这对他们的成长是不利的,毕竟父母陪得了中考、高考,但陪不了孩子的人生。
在当下,“陪考”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王书记说,这种现象在文化层次越高的家庭越明显,这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所以格外不希望孩子发挥失常。“陪不陪影响不了考试结果,功夫是下在平时的,而且初高中的学生完全有独立的能力应对一场考试。”
这位从事几十年教育的老教师告诉记者,他的孩子是1986年的,早参加工作了,但是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他和妻子都没有陪过,也实在没有必要刻意去陪。
每年一到中高考,考场外都候着上千的“陪考团”,究竟有没有必要?“别的家长都陪孩子考试,单位还放了三天假,如果我不陪孩子就显得格格不入了。”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医院李玉焕主任认为,在陪考问题上,整个社会都走偏了,家长、孩子都在攀比,不陪不行,“但孩子需不需要陪伴,我看没太有必要。”
李主任说道,除了家长的攀比心理之外,平时对孩子的过度娇惯,也是“陪考”现象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81695000,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