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结果出来了,87岁的常美兰与青岛来芜湖寻亲的刘女士是亲生母女!”昨天上午8时,芜湖皖南医学院司法鉴定中心物证科负责人张越给记者打来报喜电话。他告诉记者,如果没有芜湖寻亲见面会作为机缘,仅以青岛和芜湖两地失散家庭基数进行DNA比对,刘女士能成功找到家人的概率可能不到万分之一。昨天记者拨通了刘女士和她在芜湖的家人的电话,第一时间通知他们这个好消息。
最新消息
DNA确认母女关系
“刘女士非常幸运,每年都有很多的寻亲家庭委托皖南医学院司法鉴定中心做亲子鉴定,但真正能够‘对上号’的可谓凤毛麟角。”张越告诉记者,常美兰与刘女士是今年他们中心第二例通过DNA比对成功证明血缘关系的寻亲双方。正常的亲子鉴定程序要耗费至少三个星期,但为了让青岛的“家乡人”尽快拿到结论,9月26日上午他们为所有寻亲者采集完血样后,下午这些血样就被送到了鉴定中心的实验室。皖南医学院司法鉴定中心物证科张越、杨艳艳、李倩倩3名工作人员牺牲休息时间,轮番“泡”在实验室中,为这些疑似“亲人”进行DNA比对。最终9月29日晚上喜讯传来,刘女士与母亲常美兰的DNA比对成功。为谨慎起见,工作人员在国庆长假后,将两人的DNA样本重新比对了一遍,最终百分之百确认:双方有血缘关系。此外还有3对寻亲者和寻亲家庭,也委托皖南医学院司法鉴定中心做亲子鉴定,他们的鉴定结果将在近期得出。
讲述
青岛寻亲者刘女士——
一句“不像”差点赶走亲人
从早报记者处得知,自己跟芜湖亲人的DNA鉴定成功了,56岁的刘女士沉默了很久。回忆起这次南下芜湖寻亲,她感慨良多。
寻根的心一直不很坚决
“养父母和姑姑都没有子女,自小到大,我都是两家人的‘宝贝’。”刘女士称,这些天她一直在翻看老照片,不时回想起自己的养父母,58年前,37岁的养父母从海泊河儿童福利院,抱回了身体虚弱的刘女士,此后一直把她当亲生女儿看待。养父母直到过世也没有提及她的身世。1998年青岛早报第一次在芜湖举办寻亲会时,疼爱刘女士的姑姑向她透露,她也是从南方抱养的。“我怕姑姑伤心,从没有去找过亲生父母”。刘女士称,姑姑现在也离她而去了,没有兄弟姐妹的刘女士备感孤独,这才有了寻亲的念头。
刘女士称,她在7月下旬曾报名参与寻亲,但寻找亲生父母的心一直不是很坚决,9月14日,丈夫将厚厚一沓有关青岛早报组织江南寻亲的报纸堆放在她面前,刘女士发现当天已经是寻亲团报名的最后一天,她再三思量终于赶在报名截止前,来到了早报读者接待室。
寻亲会快结束收获意外
回想起9月25日上午芜湖寻亲会上的一幕,刘女士始终觉得这是“亲情的神奇与命中的注定”。寻亲见面会刚刚开始,弟弟黄祚明和弟媳宋功梅第一个过来找她说话,刘女士观察了黄祚明后,觉得长相不对。“你是大眼睛,我是小眼睛,不像。”刘女士草率地说了一句 “不像”,让弟弟和弟媳寒了心。寻亲会即将结束,黄祚明离开寻亲会现场,到停车场开车准备回家,弟媳宋功梅从卫生间里出来,看到刘女士拿着一叠照片,跟其他寻亲者在会场角落里失望地聊天,她越看刘女士越觉得像自己的丈夫,她打电话叫回了丈夫,继续跟刘女士聊天,聊着聊着,他们发现,很多信息巧合地对上了。“我们都是卷发,大脚拇指头上都长有很浓的毛发,双手小拇指都无法跟无名指并拢,弟弟说我的脸型和他父亲一模一样,一看就是一家人。”刘女士称,弟媳宋功梅从手机里翻出全家人的合照,刘女士发现,照片中黄祚明的侄女,竟与年轻时的她一模一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