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啊房子,如果没有你……”
异地恋纠结无房欲延婚期
在西安一所高校读书的小黄,2011年毕业后顺利进入济宁一家传媒公司,为将来结婚考虑,男朋友小张也随她回到家乡,在临近济宁的一座县级市里工作。
大学里的恋爱,单纯、真挚而美好,为了守住这份感情,工作繁忙的小黄,不上夜班的时候,常常独自一人乘坐班车,来到男友所在的城市,虽然每次相见时间不长,但小黄却从没有半句怨言,轻轻地说句“我想你”,或着望着对方傻呵呵地微笑,就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她始终认为只要两个人的心在一起,“两城生活”、“异地恋”都不是问题。
去年11月份,两人拍了婚纱照,计划着今年五一结婚。然而随着婚期日益临近,小黄心里却打起了退堂鼓,她说是房子的问题,因为经济能力有限,市区6000元每平米的房价让两人望而却步。为了宽女友的心,小张几乎每天都做小黄的工作,他说其实自己压力也很大,希望结婚以后慢慢解决房子问题,但是已经在济宁租房生活近两年的小黄,却特别渴望能有个属于自己的家,对她而言这个城市如此陌生,“总感觉自己是个无根的漂泊者”。想到房子问题,小黄的心情愈加不畅,“没有房子,什么时候结婚真不好说”。
缺少对婚姻、家庭的认知“心态不稳”催生“晚婚族”
我国《婚姻法》规定,结婚年龄,男方不得早于22周岁,女方不得早于20周岁。而现行的“晚婚规定”是男年满25周岁、女年满23周岁的初婚,即为晚婚。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张英魁认为,造成当前晚婚现象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整个社会发展由原有稳定型的生存状态,转向了一种流动性、竞争性的生存状态,在这种变化的生存状态中,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在情感上以及自身的人生定位上,都处于一种适用期。由于没有很好形成一种对稳定的婚姻、家庭与情感的认知,“内心中没有一种稳定的心态”,只能被社会环境以及社会价值观左右。
张教授表示,现实中大家通过努力奋斗,为今后的婚姻幸福打好物质基础这种观念,本身就是对未来自我生存状态的一种担忧,情感与物质保障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以前是分离的,情感可以脱离物质,或者说物质是对情感的一种损害,“今天的青年一代基本上持有物质与情感二者是正相关的关系,再也不会认为物质是情感的伤害,而认为物质是情感的保证。这种观念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导致了晚婚的发生,从根本上来说是对情感独立价值的一种远离”。
晚婚是个人自由选择
将产生育儿与养老双重压力
如何定义和定位晚婚,张教授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说现在的晚婚与以前的晚婚意义不同,现在的晚婚可能仅仅是指晚结婚,原来的晚婚,是指很晚步入男女之间的感情生活。现在婚姻形式和感情生活是分开的,意思是,没结婚,其实并不缺乏感情生活,所以说,“晚婚对很多人来说,只是婚姻的形式完成拖后了”。
在张教授看到,晚婚是一种自我选择,“当年我们在婚姻法上规定晚婚,是一种行政性晚婚,现在是一种社会性晚婚,是由社会结构造成的,这是一种自主选择的行为”。一个社会越发展,人们在社会中的选择机会和可能就越自由。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会逐渐摆脱社会结构对婚姻选择的束缚,那么早结婚和晚结婚,必然就是个人自由的选择。
虽然晚婚是个人选择,但长期存在对社会发展会产生不良影响,对此张教授表示出担忧,他说一个社会人人晚婚会影响到人口结构,会产生养育孩子和养老的双重压力,现在社会中乡村的早婚和城市的晚婚形成比较鲜明的对比,这说明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还在主导着人们的婚姻行为。(记者 孙丹青)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