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990年出生的女孩子23岁了,到了国家规定的晚婚年龄,“90后都晚婚了”,这让一些至今仍奋战在婚恋路上的70后、80后“无言以对”、“情难以堪”。
近日,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2012年济宁市区有6000多对新人登记领结婚证,初婚者平均年龄在25周岁左右,与北京、上海、南京等一线城市相比,我市初婚者的均龄远低于30岁大关,但也“擦边”迈入晚婚时代。因经济和观念的双重压力,很多70后、80后都在考虑“先立业后成家”,奋斗着、等待着、盼望着,不经意间沦为“被晚婚”一族。
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张英魁表示,造成当前晚婚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是整个社会发展,由原有稳定型的生存状态,转向了一种流动性、竞争性的生存状态,在这种变化的生存状态中,“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在情感上以及自身的人生定位上,都处于一种适用期”。由于在价值观中没有很好形成一种对稳定的婚姻、家庭与情感的认知,“内心中没有一种稳定的心态”,只能被社会环境以及社会价值观左右。
“我剩故我在”
女博士忙学业无暇愁嫁人
小郭,27岁,北京语言大学在读女博士。都说女博士是“白天愁论文,晚上愁嫁人”,小郭却不这样想,尽管国家规定大学阶段便可结婚,小郭也不想“赶这种时髦”,因为她坚信“我剩故我在”,为了拿到博士学位,进入高校工作,她认为30岁以后结婚也不算晚。
小郭告诉记者,她在高中时学习成绩很好,当年准备报考北京大学,但是高考发挥失常,填报志愿时选择了北方一所二本院校。小郭说,大学四年,她在拼命学习准备考研,考研成功后依然拼命学习,三年后被博导录取,虽然学业上做得“风生水起”,但在个人情感上,小郭却被折磨得“遍体鳞伤”,她选择不婚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你看考博是我的目标,那我就选择认真考试,”小郭说,她现在一点都不急,顺其自然,专注地去做一件事就行。
小郭告诉记者,高中时期的那段恋情至今令她刻骨铭心,她用7年的时间维系的这段感情最终也没能有结果,读研时与地质大学一位博士男谈恋爱,最后也“无疾而终”,爱情里的两次失败经历也让她没有心力再谈感情,“我现在就想进入大学当老师,为了这个目标,我会继续拼命读书”,爱情诚可贵,理想价更高,也许寒窗苦读换来的丰硕成果,能让她在“无爱”的日子里找到一些安慰。
“连自己都养不起,拿什么养家”
大龄剩男屡遭“催婚”迈步走上相亲路
今年28岁的小闵,大学毕业5年,由于一直坚持追求新闻梦,小闵先后辞掉了3份令人羡慕的好工作,现在济宁某报社上班,虽然投身到自己喜欢的新闻行业,但小闵脸上却不见当初的兴奋劲,因为他发现现在的这份工作,并不能为自己提供一份很好的生活保障,“如果我连自己都养不起,以后怎么去维持两个人的生活”,“买房、买车、装修、养孩子,哪个不是用钱的主”。
按照当前的收入水平,要在这个城市扎根非常困难,小闵感觉自己“只是这座城市的过客而已”,“随时可能换另一份工作”,所以也始终没有成家立业的打算。小闵说他现在就时常幻想,将来孩子结婚伸手管他要钱的情景,“想想就很恐怖”。
相对于其他同事,小闵已是“大龄剩男”,虽然年纪不小了,但在爱情里他还是只“菜鸟”,人生仅有的一次恋爱经历,也在毕业前成功化为“革命友谊”。小闵说自己并不着急找对象,“无所谓”,主要是父母、亲戚、朋友的“催婚轰炸”,让他有些承受不起,这才不得以走上结婚的“终南捷径”———相亲。然而经历几次相亲后,小闵感觉“像演戏”,需要不停地揣摩对方的心理,“我试着出招,她接招,感觉非常累,累了也就算了”。
小闵说自己并不完全属于“被晚婚”一族,“没有结婚的欲望”,“没有遇到对的那个人”,“现在的生活状态与理想的结婚状态不一样”,尽管如此,对未来小闵还算乐观“不怀希望也不绝望,慢慢来”,“说不定哪天就能遇到对的那个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