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转型,摆脱“煤城”标签
当下,煤炭行业已告别“黄金十年”好时代,这对于正处于煤炭开采鼎盛期的济宁来说,转型压力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更大。近日,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济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意见》,将给济宁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这对济宁来说,无疑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性的机遇。
□本报记者 张誉耀
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对于煤炭能源大市济宁而言,加快“转调创”力度是当务之急。随着工业发展转型、环保要求的提高及新能源快速发展的冲击,煤炭行业昔日的风光逐渐褪色,截至6月8日,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报收610元/吨,再创历史新低,煤炭行业利润随之骤降,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今年首季度兖州煤业营业收入仅107.71亿元,同比减少26.5%,期内,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8亿元,同比暴跌77.49%。
转型,转型,再转型,此时摆脱“煤城”标签显得更为迫切。5月24日,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济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意见》,从产业发展、矿产资源开发、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以及处理城市建设与采煤压覆7个方面向济宁市提供政策支持,为济宁转型助力,这对济宁来说无疑是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因煤而兴” 拒绝“煤竭而衰”
“济宁境内含煤面积392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6.7%,已探明煤炭资源储量140亿吨,目前保有储量120亿吨、经济可采储量30亿吨。”济宁市发改委主任尤卫平介绍,济宁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煤城”,“十五”以来,已累计输出原煤6亿吨、电2300亿度,为全国全省大局做出了贡献。然而,长期的煤炭开采开发,给当地带来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对资源依赖性强的表现较突出。”尤卫平分析,济宁煤电行业基本处于单纯资源输出阶段,每年原煤就地加工转化率仅为三分之一左右,大多没有加工增值。而且煤炭资源正处于开采中后期,按目前开采规模测算,10年后开采量将趋于下降,30年后大部分矿井资源枯竭。
更为可怕的是,煤炭开采导致土地塌陷日趋严重,目前采煤塌陷地已达43万亩,并以每年3万亩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20年塌陷地面积将增加到70万亩,最终将达到180万亩左右、约占全市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
不仅如此,济宁还面临村庄搬迁、失地农民如何获取就业及社会保障和地上地下矛盾突出,城市化进程受到制约等问题。尤卫平说,而到2030年,济宁城镇新增建设用地几乎全部压煤,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压煤与建设的矛盾,城市建设特别是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将受到严重阻滞。
有煤想着无煤时 鼎盛时期主动转型
“2007年以来,我们不等不靠,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战略转型,初步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路子。”济宁市发改委副主任董亚宁表示,五年来,在煤炭产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全市经济总量翻了一番,地方财政收入增加1.5倍,制造业超过煤电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万元GDP下降23%。
董亚宁介绍,在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方面,济宁适度控制开采规模和速度,同时调整煤炭生产结构,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矿井回采率,把煤炭开采的年最大规模控制在9000万吨以内,发电装机容量控制在1000万千瓦。同时,引导煤炭企业围绕机械、加工、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服务业建设非煤产业项目,如依托鹿洼煤矿建设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兖矿非煤产业比重达到55%。而在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方面,济宁注重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多元产业体系。
“加快城市化进城、搞好城市建设和煤炭产业的共同发展也是我们的工作重点。”董亚宁说,已经结合压煤村庄的搬迁,有计划地将一部分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力争建成50个区位优势明确、建设和管理水平较高、具有产业和人口集中示范效应的中心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