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方言不正式有时不说还吃亏
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山东库建设济南市调查工作启动仪式上,市民代表、69岁市民董世琇是位在省府前街长起来的地道“老济南”,秀了一段济南话后,她告诉记者,亲切的济南话都被年轻一代忘记了,自己的第三代人更是不会说了。“滑稽的是,我们这些老头、老太太在带小孙子、小孙女时,也说起济南普通话。”她说,儿子儿媳怕孙子学说话时染上“济南味”,弄得他们这些老人都不知道该咋教孩子说话了。
很多人觉得说普通话“洋气”,说济南话土,在一些高档商店里说济南话,甚至会引来服务员“异样的眼神”。月嫂不会说普通话,找个活儿都难。
可是,在济南生活不会说济南话也会带来不便。小方不是济南人,大学毕业后留济工作,上学时他并没发现说普通话“吃亏”;但工作后,有时候说普通话会被别人当成“外地人”或是“书呆子”。在一些地摊上买东西时,对方往往“欺生”,故意抬高价格。
济南民俗专家张继平介绍,济南话之所以显得土,是因为保留着许多古汉语中的词汇和语音。比如,“夜来”的意思是昨天,这是宋代语汇,李清照的《诉衷情》中就有“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济南话中最具特色的“赛”,字音是来自于元代,是蒙古语中的一个音,在济南与当地词汇融合,形成特色语言。
张继平曾表示,方言土语是反映一座城市社会、历史、人文进程的“活化石”,这种草根民间文化和其他文化融合,构成了特有的济南文化。
(记者潘奕轩 实习生王清华)
保护好济南话 留住历史传承
人类文化的载体主要有实物、文献和口语三种,口语承载的是最原始、最重要、最丰富、最有草根价值的文化。济南话不仅是人们相互沟通的工具,更是承载着这方土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一笔“丰厚财产”。除了积淀着世代济南人的智慧,这些别具风味的话语还紧紧牵系着济南人之间特有的情感。人在异乡,不经意间听到一句济南话,总会觉得无比温暖。平日的采访中,一句带着济南味的“大姐儿”“老师儿”,也总能为之后的交流营造一个美好的氛围。
除了“建立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在学校教育中适当开展接地气的“家乡教育”,在校本课程中加上一点“济南话课”,或许也是保护济南话的有效方法。 (记者李岩)
延伸阅读:寻找最土济南话发音人 山东各地方言将被录音保存家中老人说方言会导致孩子学说话困难济南方言剧《泉城人家》呈现原汁原味城市精神韩红《军歌嘹亮》首当主持 方言分分钟摆平黄绮珊潍坊大一男孩手绘萌漫画 推广本地方言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