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赵脖子上挂了个老花镜,平时不戴,只有看蛐蛐时才戴,每年的这个时节他都来姚村镇买蛐蛐,已经十六七年的时间了,认识他的人都叫他“眼镜哥”。“姚村出蛐蛐,明清时期,曾作为贡品供朝延王公大臣玩乐,圈内人都知道,每年都来这里待一个月,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老赵说,白天在田间地头收蛐蛐,到晚上就在交易市场,每年都收上百只蛐蛐。老赵告诉记者,他明显感觉到,现在的蛐蛐不如十多年前的“战斗力”强了。
老赵是天津人,做古玩、字画等生意,从小时就喜欢蛐蛐,后来生意做大了,就到全国各地收蛐蛐。1996年前后到姚村,那时这条路很泥泞,周围都是土坯房,现在这条路变宽了,环境也变好了,每年到这里就像回家乡一样。
“来这里收蛐蛐就当是特色旅游了,既有孔府孔庙,风景也美,人朴实,到这里就很放松。”收蛐蛐的大兵说,他是四川人,在银行工作,请假来的,每年八九月份到姚村已经成了习惯,今年8月7日来到姚村,镇上的人都叫他“兵哥”。
大兵对着蟋蟀看一眼,就知道蟋蟀质量好坏,颜世河把包里的蛐蛐拿给他看,大兵没有相中。大兵说话幽默风趣,他的桌前聚集了二三十人,小心翼翼地捧着蟋蟀罐,都希望自己的蛐蛐能卖个好价钱。“我就收二三十条蟋蟀,价格都上千元,质量差的蛐蛐战斗力不行。”大兵说,蛐蛐包容很多的文化,是很有灵性的昆虫,蛐蛐爱好者并不是大家心中想像中玩世不恭的样子,都对蛐蛐有很深的认识和了解。
晚上11点多,交易市场的人越聚越多,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老陈的蛐蛐卖了8000元,小李今天捉了只10000元的蛐蛐……”回去的路人,村民仍然议论着蛐蛐的价格。颜世河当天晚上捉的七八只蛐蛐都卖了,最高的一只只卖了500元,“今天捉的蛐蛐质量不行,我看着也卖不好价钱,明天再捉吧。”与十多年前相比,颜世河感觉现在质量好的蛐蛐越来越少了。
骑着摩托车,颜世河消失在夜色中,市场上的交易仍在继续,直到天亮……
延伸阅读>>
优质蛐蛐渐少 亟需有效好糊
曲阜姚村蟋蟀协会会长、辛庄村村支书柳军告诉记者,村里共有420户1820人,现在有1000多人捉蛐蛐,基本上每家都买了小轿车,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
从早晨到晚上,手机一直响个不停,柳军随身带着两块电池。“把收上来的蛐蛐再卖出去,可以挣钱,但也有很大的风险。”柳军说,如果看走眼了,2000块钱买的蛐蛐可能20块钱都卖不出去。“姚村镇镜内大部分地块属于钙质褐质土区,有丰富的蟋蟀资源,共有青、黄、紫、黑、白等6大类260多个品种,但是现在一些品种很少见了。”柳军感慨地说,比如被称为“蟋蟀王”的白大头已经有七八年没见了,去年见到一只“黄金翅”,也成为稀有品种,卖到五万了元。
蟋蟀是村里的稀有资源,如果不保护,品种退化严重,蟋蟀爱好者也不会再来这里交易。“现在蟋蟀爱好者越来越多,初步估计全国有两三千万人,他们注重蟋蟀品质,讲求诚信。”柳军说,蟋蟀必须在田间地头自然生长,杜绝人工喂养的“白虫”在市场上以次充好,政府应该加强对市场的引导,对蟋蟀资源进行有效保护。
政府搭台唱戏 引导健康发展
“我是第一次到姚村,但是对姚村蟋蟀灯光市场早有耳闻。”苏州市蟋蟀协会原会长周鸿度说,姚村有很成熟的蟋蟀灯光市场,政府要在繁荣市场的同时,加强保护,加强对当地居民的教育和引导,注重蟋蟀种群资源的保护,让姚村蟋蟀文化市场更具生命力。宁阳原来是很大的蟋蟀交易市场,后来因为市场上“白虫”的泛滥,再加上群众过度捕捉,蟋蟀种群退化严重,市场慢慢衰落。“‘白虫’也就是人工养殖的蟋蟀,个头大,但是身体软绵没劲,就像‘废虫’一样,把整个市场的声誉都破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