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入深夜,灯光市场上依然火爆。
抓蛐蛐,村民们全副武装。
8月23日讯 据《齐鲁晚报》报道,8月18日晚,终于感到秋的凉爽,尤其在田间地头,夜色朦胧,深吸一口气,气味香甜,耳边萦绕着蛐蛐鸣叫声,清脆悦耳。晚上7点左右,曲阜市姚村镇王家村村民颜世河全副武装,钻到地里捉蛐蛐。每年的立秋到秋分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是姚村镇蛐蛐的“狂欢节”,每家每户都下地捉蛐蛐。整个“蛐蛐产业”每年给姚村镇带来千万元收入,当地流传着“两月富万户、一厘值千金”的佳话。
每年的这个季节,男女老少都捉蛐蛐
穿着长裤长褂,戴着帽子,脖子上搭条毛巾,检查矿灯是否够亮,将装蛐蛐的腰包挂在身上,拿着一把木枪,晚上7点左右,颜世河骑着摩托车出发了。从家里到地头用了十多分钟的时间,把摩托车停在路边,钻到玉米地的深处,蛐蛐的鸣叫越来越响,此起彼伏,像在演奏着一场交响乐。
“这把枪一是用来防身,另外就是把蛐蛐从窝里挖出来,是必不可少的工具。”颜世河说,玉米地里很扎人,不管多热,都得穿着厚厚的长裤长褂,前几天闷热,搭在脖子上的毛巾一拧就哗哗向下滴水。腰包里装了七八个小罐子,把捉到的蛐蛐装到罐子里,用皮筋扎好再放回包里,一天能抓十多个比较好的蛐蛐。
头大、牙大、“斗丝”细长、尾巴细长、腿脚有力的蛐蛐是好蛐蛐,捉蛐蛐的时间长了,不用看这些特征,听鸣叫就能知道蛐蛐好坏。“蛐蛐的叫声是由翅膀摩擦发生的声音,越是小的蛐蛐叫的频率越高,真正大个的蛐蛐一晚上叫不了几声,因为翅膀太重了。”颜世河告诉记者,如果一块地里只有一只蛐蛐在叫,说明这只蛐蛐是斗士”,把其他蛐蛐都斗跑了,叫声响亮时间也长。
颜世河今年52岁,捉了二三十年的蛐蛐了。从立秋到秋分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内,颜世河每天早晨6点就去地里捉蛐蛐了,10点左右回家,晚上7点左右再钻到地里,晚上10点左右,把当天捉到的蛐蛐拿到镇上的交易市场卖,运气好时,一只蟋蟀能卖三四千。
当天中午,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收蛐蛐的商贩,颜世河卖了5只,有的50元、有的100元,其中有一只蛐蛐,颜世河感觉能卖五六百,但商贩只给了200元,颜世河拿回了家,打算在夜市上卖个好价钱。这一个月的时间,颜世河抓蛐蛐的收入能达到两万多元。
颜世河是农民,属于捉蛐蛐的专业户,所在的王家村有390户1500多人,每到这个季节,即使在外打工的也都回家捉蛐蛐。据村民回忆,大约从十七八年前起,蛐蛐可以在市场上交易,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开始下地捉蛐蛐,很多村民都发家致富了。
蛐蛐交易市场里,聚集着南来北往客
晚10点,从地里回来,颜世河赶到姚村镇阜前街的灯光交易市场,此时,这里灯火辉煌、人声鼎沸。颜世河揣着从地里捉回来的蛐蛐,在商贩前来回走动。二三百个商人操着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等各地的口音,拿着蛐蛐草检验蛐蛐质量,与当地村民讨价还价。一些餐馆也看到了商机,早早地把桌椅摆在路边。
“1000”,“500”,“再加100”,“600”,“好,成交,就给你了!”不到1分钟,从天津来的商人老赵以600元的价格从村民手里买到一只心仪的蛐蛐。抬头看见颜世河,热情地和他打着招呼。“我们是老朋友了,认识十五六年,他的好蛐蛐都卖给我。”老赵笑侃道,熟人之间比较好交易,开的价格也比较靠谱,都喜欢把蛐蛐卖给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