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一个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的人才成长环境,才能网罗住精英‘智本’,城市发展才会获得内生的强大动力”。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娄辰
著名的孔孟之乡济宁,是国家重点煤炭能源基地之一。多年“煤炭路径”带来的结构性矛盾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成为济宁长远发展的潜在隐患。尽管仍处于开采兴盛期,济宁也不得不考虑资源型城市面临的共同命题——转型。
“不创新,毋宁死!”济宁市市长梅永红表示,济宁正处在新的起点上,只有依靠科技进步,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才能向着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济宁前进。
“躺在煤上吃煤,终究是要吃完的”
济宁是国家重点规划建设的13个煤炭能源基地之一。已探明煤炭资源储量140亿吨,目前保有储量120亿吨、经济可采储量30亿吨。据济宁市发改委主任尤卫平介绍,“十五”以来,济宁已累计输出原煤6亿吨、电2300亿度,为山东省乃至全国大局作出了贡献。
然而,长期的煤炭开采开发,给当地带来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首先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在济宁市的工业税收中,前十大纳税企业有8个是煤炭企业。煤电产业“一业独大”,造成经济运行稳定性差,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风险。
“去年以来,煤炭价格的一路下滑对济宁经济发展构成了多年未有的严峻挑战,导致工业利税和利润同比持续大幅下降。煤化工产业曾经是济宁力求拉长煤炭产业链条的突破口,但较低的技术门槛使得这一‘新兴领域’很快陷入产能过剩,一些化工企业投产之日便是亏损之时。”梅永红说。
其次,煤炭开采导致土地塌陷日趋严重,资源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据统计,济宁目前采煤塌陷地已达43万亩,并以每年3万亩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20年塌陷地面积将增加到70万亩。同时,随着矿井和坑口电厂的建设,造成固体废弃物、大气和水污染。
此外,济宁市地下煤田和地上良田重合率达80%以上。因此,济宁市采煤塌陷的土地绝大部分为优质耕地。加之采煤造成的塌陷绝大部分为深度塌陷,复垦治理难度很大,致使耕地面积持续锐减。
再次,村庄搬迁、失地农民获取就业及社会保障等矛盾日渐突出,城镇化进程受到制约。尤卫平说,到2030年,济宁城镇新增建设用地几乎全部压煤,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压煤与建设的矛盾,城市建设特别是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将受到严重阻滞。
“从济宁煤炭储量和开采量来看,目前仍处于资源鼎盛期,但躺在煤上吃煤,终究是要吃完的。”梅永红表示,尽管济宁还没到“煤竭城衰”的地步,但济宁也不得不考虑资源型城市面临的共同命题——转型。
“首席小提琴手”
在深圳一次国际人才交流会上,生物降解技术专家钟路华和前去考察的一名济宁市领导交换了一张名片,此后他就被“盯”上了。随后一个月里,他的公司里每天都会有一个济宁市的公务员出现,劝说他去济宁看看。
“在深圳干得好好的,去济宁看什么?”钟路华起初并不愿意,可实在拗不过一个月的“持久战”。“看看就看看吧”。没想到,这一看,就被留住了——产业原料、产业扶持政策、鲁南工研院等创新平台、产学研基地,等等,钟路华需要的,济宁都有。于是他成了济宁首名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
在济宁的转型之路上,人才被当作“首席小提琴手”,从科技局到组织部,从经信委到人社局,济宁调动所有“创新神经”,搭平台、找投资、聚团队、塑环境,招才引智。市委书记马平昌强调说,“要切实把人才工作作为‘一号工程’抓紧抓好。”
为了破解人才聚集的难题,济宁推出一系列人才工程和政策,创建“人才特区”,实行特殊政策、特殊机制、特事特办,打造人才干事创业的特殊平台。例如,高层次海外人才进入济宁,会获得最高百万的安家补贴、最高百万的创业启动资金;而“银行+贴息+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机制”贷款合作模式的建立,对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资金困局提出了破解之道,也方便了高端人才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