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装着群众,让她成为嘉菊种植和修路的行家里手
为改善南部山区生态环境,还群众碧水蓝天,自2010年开始,嘉祥县打响了南部山区封山禁采攻坚会战,而于庄服务区则是封山禁采的主战场。开采户下了山不在开展仅仅是完成工作的一小步。更重要的是要让下了山的开采户有饭吃,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吴艳丽又在为群众寻找致富的途径。通过走访调研,她了解到于庄村及周边几个村庄特有的土质十分适合种植嘉菊,早在上世纪70年代,这里便是济宁市中药厂的合作基地。近年来,由于种植技术落后、缺少专业人员管理等原因,一直没形成规模。通过和专业人士认真分析近几年药材市场行情和前景,她果断带领村干部、群众代表、下山户三次去亳州考察学习亳菊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学习,她熟练的掌握了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在考察学习的同时,她没有忘记和收购商接触。经过多次与亳州的收购商洽谈后,收购商与农户签订了收购合同,确定了保底价,保证了种植户的利益。
在亳州考察期学习间发生的两件事令吴艳丽记忆犹新。准备去亳州考察学习时,七岁的儿子正发着高烧,正是需要母亲照顾的时候,可她却含着泪毅然带领群众去了亳州。从亳州回来后,儿子看到她并没有惊喜,而是说:“妈妈你把我送到我亲妈那里去吧”。泪水再也止不住了,为了工作,为了群众,对孩子付出的太少了。
吴艳丽在带领群众考察学习亳菊种植技术时,了解到南京农业大学在菊花种植领域具有专业技术优势。她赶紧采集了嘉菊样本邮寄到了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的教授、专家通过考证,将嘉菊收录到2011年新版的《中国药典》著作里,使得嘉菊有了更大的名气。
考察学习回来,不用再做群众和下山户的工作,他们自发的种植起了嘉菊。种植户黄应斋说:“要是俺家锅台上有足够的地方,我也会种上嘉菊”。在推广嘉菊种植的同时,吴艳丽还积极引导村民流转土地。目前,整个于庄服务区嘉菊种植面积达到5000余亩,流转土地3000亩。
嘉菊种植期间,吴艳丽几乎长在了地里,比照顾自己的孩子还要用心。嘉菊要防止雨水过多影响收成,并且一定要在霜降之前采摘。为此,吴艳丽养成了每天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光怕雨水影响嘉菊收成,更怕错过了最佳收获时节。收获时,吴艳丽请了专家手把手的交给老百姓如何储存菊花,极大了提高了嘉菊的质量,使种植户有了更好的收益。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腿泥”是当时于庄服务区各村内外道路状况的真实写照。道路的不便让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村民苦不堪言:想建新房,却因道路太差拉料车进不来而无可奈何;想让自家农作物走上市场,却因交通不便只得作罢;想投资办厂上项目,却因道路的阻碍只能望路兴叹,就连一些小商小贩都不愿来村里做生意。
要想改变整个服务区的面貌必须先把路修好,上任后的吴艳丽暗下决心。一直以来,村里也都有修路的打算,但因缺乏资金,村干部和村民们的这一愿望始终没能实现。2012年,吴艳丽开始行动起来,先后召开服务区干部会、党员会和群众代表会征求意见,调动群众修路的积极性,共发动群众筹资50余万元。为防止施工方偷工减料等原因造成“豆腐渣”工程,吴艳丽通过网上查阅、不断请教修路工人,硬是熟练掌握了路基、路面、垫层、边沟底等的验收标准。随着整个服务区基础设施的改善,煜辉太阳能、钙业有限公司、吉祥制衣有限公司都相继落户于于庄服务区,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挣钱。
“新官”上任,致富蓝图已经规划好
今年年初,镇领导将吴艳丽调至四山服务区任书记。刚刚接到通知的时候,吴艳丽真不想走,因为于庄服务区在她的带领下已经完全走上了正轨,各项工作均排在全镇前列。
“吴书记,俺家村西边二亩小麦全倒伏了。”“俺家的一亩半也倒伏了。”在我们采访的过程中,村民王宝福的老伴和邻居张守信来到村“两委”办公室向吴艳丽反映自家小麦倒伏的情况。吴艳丽一边听一边认真的记录下来,“中午我就组织人员到地里去核实,然后尽快理赔。”“好,吴书记,只要跟你说了,俺们也就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