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 破解企业“缺血”难题
今年6月,山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发布了一份《山东民营经济调研报告》,报告称,企业反映“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非常强烈。
这份组织了相关行业协会、异地商会、中小企业局、民营企业家代表参与,发放了4500份调查问卷,赴浙江、江苏等省市考察后得出的报告明确提到,小微企业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山东仅占全国的6.3%,与山东经济大省的地位明显不相称。
数据显示,企业融资渠道狭窄,70%以上依赖银行间接融资,其中“主要融资渠道”国有银行占比21.2%,地方性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贷款占比55.7%,民间借贷占比14.1%,风投及其他占比9.1%。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门槛偏高,存在“嫌小爱大”、“惧贷、惜贷”现象,在山东省尤为明显。据统计,2012年全国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11.6万亿,山东省同口径同期余额为0.7万亿,仅占全国的6.3%,与山东经济大省的地位明显不相称。
此外,融资成本高。除银行贷款利息、第三方收费和担保费外,存贷挂钩、担保保证金、银行“业务创新”中间产品更加重了企业融资成本。如通过承兑汇票赚贴现手续费用,中小企业贷款改为承兑汇票,兑现要到跟银行有特定关系的中间机构至少加3.5%的手续费。据测算,以上融资成本相加,中小企业银行融资成本年利率在12-15%之间。同时,贷款手续繁杂,需要1-2个月时间,影响了融资效率。
山东恒奕地源热泵空调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科技型小微企业,对公司副总经理袁媛来说,以往融资问题成为了制约公司发展的“紧箍咒”。
然而,山东省近期出台的扶持科技型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相关政策给这家公司提供了机遇,借助这一政策,一直因为资金链紧张而无法扩大产业化规模的山东恒奕公司用2项和新发明专利做质押,不仅从交通银行成功获得300万元贷款,还按规定从省知识产权局得到了一定数量的贴息和专利评估费用补助。
袁媛表示,用专利质押的方法,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有了这一部分资金,就能更快地把企业研发做得更好,把产品不断地升级。
一边是缺钱的中小微企业,一边是担心风险不敢放贷的银行,为打破这一僵局,山东各地还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沂水成立信用联盟、寿光实行了贷款保证保险等等,都有效降低了企业融资难度和成本。
相比地方进行的有益探索,省长郭树清主政山东后出台的“金改22条”,则更着力于从制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22条中提到要调整信贷结构,培育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推进多形式社会融资,特别提出了探索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打开了民间资本设立金融机构的闸门,也为等待融资的中小企业带来了福音。据了解,目前山东省首家民营银行总部有望花落金改试点城市淄博,目前基本确定山东首家民营银行将由两家民营企业作为主发起人发起。
“山东积极推进信贷资金向民营企业倾斜,积极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鼓励推动民营企业直接融资等措施在机制上解决了民营企业融资保障问题”,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迟泓告诉记者,截至2013年末,全省小微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比年初增长24.7%,高于全部贷款13.2个百分点;截至2013年末,全省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累计发行64.1亿元,已发行企业达91家,居全国首位。
广纳贤才 省长致信盼“海龟”
中秋前夕,山东省省长郭树清写给海外留学人员的一封“求贤信”,求贤若渴溢于笔尖。
“当前山东正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转型升级、优化结构,全面深化改革,营造国内领先的营商环境……为广大海外留学人员来鲁创业创新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和更广阔的空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