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钞关的建立,给当时的中央政府带来了滚滚财源。明朝中前期,临清钞关年收税银四万多两,到万历年间,年征收船料和商税达到八万三千多两,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占全国课税额的四分之一。明万历六年,山东省一年的课税折银只有8860两,仅占临清钞关税收的十分之一,运河对于临清这座城市的作用可见一斑。
漂来的城市 “北漂”始祖“漂一代”在临清
“临清有三个支撑的东西,一个是天下粮仓临清最大,漕运当中往北京运粮四百万石,其中三百万石存在临清,他是漕运之咽喉。第二个是军事重地,山东河北河南交界这一块,再一个是临清是商业都会,明代的时候十三个布政使司,临清的商业能辐射十一个。”
现在“京漂”、“北漂”是比较时髦的词语,是指众多的外地人在北京谋发展。其实临清在明、清时候就已经住满了天南海北的“漂一代”,顺着大运河,他们把临清带成了一个商业大都会。可以说,“临清是一座漂来的城市。”
市井文化 卖艺唱戏者均在码头聚集
站在临清市的标志性建筑鳌头矶上,向北,是已经废弃的元代运河;向南,是明代运河,昔日鼎盛繁华的鳌头矶段古运河就在脚下。那是一段盛压群埠的文明,明成化年间大学士李东阳《鳌头矶》诗说:十里人家两岸分,层楼高栋入青云。官船贾舶纷纷过,击鼓鸣锣处处闻。
如果说运河钞关深深的烙印着官府的痕迹,那鳌头矶的周围就是临清市井文化的聚集地。在这里,沿着运河而来的各色人等和财货络绎不绝地到达并纷纷上岸,或玩赏、或买卖、或暂住,这里高楼栉比鳞次,热闹非凡。
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博士郑民德:“在这里看运河帆樯林立、万船聚集那种热闹喧嚣的场景,因为这里有一个码头,船只在这里停留,卖艺的唱戏的在这里聚集。文人在这里看着美景饮酒作赋的地方。独占鳌头在临清就是一个建筑,诗人聚集在建筑上就想考个第一名,金榜题名,独占鳌头嘛,第一名的意思。”
文化遗风 市民爱唱京剧人人都是票友
如今,运河已经断航,但运河文化的遗风依然在深深的影响着生活在这里的百姓。站在鳌头矶上,不远处的公园里传来阵阵美妙的京剧唱腔。走近这些市民中间,发现人人都是票友,各个都有绝活。
临清市博物馆前馆长马鲁奎:“为什么临清京剧这么繁盛,他有历史传统,我小的时候,在碧家宫那里有个戏楼,戏楼的砖上刻着三庆班就是徽班进京,徽剧就是徽班,徽剧、汉戏江西丽阳腔加上北京的道白,慢慢的演化成京剧了。现在这个崔腔还活在临清,他是京剧徽班进京没变化的还存在着呢,你想知道徽班原来什么样的声音不,上临清来吧!”
给临清这座城市生命起点的是运河,让其生命脱胎换骨的也是运河。只有当这运河上四处漂来的人潮、物流聚集到它的岸边后,只有运河把它自身的文化生命在此驻留后,这个城市才真正具有了它的精神本质,才能成为具有文化生命的大都市。它的生命精神来自于那运河上的滚滚波涛,来自那运河上白帆樯影下承载的壮阔历史。
规模堪比天津 明清时山东最大的城市
来临请采访之前,有人问记者采访的主题,记者表示要去探访明、清时期山东最“大”的城市——鲁西北的临清。
运河让临清成为可能。明正统14年,兵部尚书于谦建议在临清筑城,本来运河环绕的中州地带应该是筑城的理想之地,但当时为了护仓,选择了卫河以东离河较远的粮仓处,称为砖城。因为砖城离运河码头较远,发展工商业不便,商贾旅舍仍然往砖城外的中州地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