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作为“上帝挑选之民”的犹太人,在这片“应许之地”上几经流散,生活并不安定。
“犹太人历史上经历了几次大流散。”中国社会科学院中东研究室主任唐志超向中国青年报记者介绍说。公元前586年,巴比伦消灭犹太国,犹太人被迫流散在外,犹太人建于耶路撒冷的“耶和华圣殿”(第一圣殿)也被摧毁。直到公元前538年,巴比伦被波斯人征服,犹太人才被允许返回耶路撒冷。随后,耶路撒冷又被希腊人统治;希腊人统治被推翻后,又被罗马帝国统治。为了反抗罗马人的残暴统治,犹太人于公元70年和公元135年左右举行起义,但均遭到镇压并失败。
反抗罗马人统治的起义失败后,耶路撒冷被罗马人彻底摧毁,犹太国的“第二圣殿”(犹太人于公元前516年在耶路撒冷第一圣殿旧址上建造而成的)也被毁,只剩下一段长48米、高19米的西墙,这就是著名的“哭墙”。随后千百年来,流落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回到圣城耶路撒冷时,便会来到这面石墙前低声祷告,哭诉流亡之苦。耶路撒冷被毁之后,居住在此的犹太人被屠杀者100多万,成为奴隶者几十万,其余的绝大多数被流放。唐志超研究员介绍说:“这是犹太人历史上最彻底的一次大流散。直到1800多年以后,犹太人才再得以回到‘故土’。”
“流散到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饱受歧视。尤其在以基督教为主导的欧洲,犹太人身份低下,没有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只能经商。” 唐志超研究员说。
但是,即便千百年来饱尝寄人篱下的辛酸,犹太人血液中流淌着的对“故土”的执念,却从未曾改变。《旧约·诗篇》中记载的诗歌,是犹太人复国心切的写照:“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我若不记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过于我所最喜乐的,情愿我的舌头贴于上膛。”
在唐志超研究员看来,犹太人在居留国长期遭受的迫害,是促使犹太复国主义产生与发展的一大根源。
“在巴勒斯坦人的血液中,有一种情愫与这片土地相连”
罗马人在击溃犹太人的第二次起义之后,开始在这片土地上消除犹太人的一切遗迹,并将犹太人曾经居住的这片土地改名为叙利亚巴勒斯蒂那省,后称巴勒斯蒂那,并沿用至今。
在犹太人被赶出耶路撒冷数百年之后,伊斯兰教才诞生并发展到此处。据记载,公元570年,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在麦加诞生,创立了伊斯兰教,统一阿拉伯半岛。穆罕默德去世后,在第二任哈里发(意为“继承人”)欧麦尔主政时期,阿拉伯人于公元638年占领了耶路撒冷。耶路撒冷从此开始了伊斯兰化的历程。
公元705年,阿拉伯人在耶路撒冷修建了“阿克萨清真寺”。这座清真寺在穆斯林心目中占有极高的地位,但是它的修建地点正好在原犹太教圣殿遗址的西墙之上。这为以后的争端埋下了伏笔。
在阿拉伯人统治之后,土耳其人、库尔德人和欧洲十字军,都曾先后征服过巴勒斯坦。1516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把巴勒斯坦划入版图。奥斯曼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之后,巴勒斯坦被英国托管。
自罗马帝国以来,一直在巴勒斯坦居住的基督徒和阿拉伯穆斯林教徒,未曾真正想过建立单一的独立国家。直到一批批犹太复国主义者在巴勒斯坦购买土地并定居之后,巴勒斯坦人才萌生建立自己的国家的想法。
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的浪潮,盛于一战结束前后。“英国在一战期间发表的《贝尔福宣言》,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一个转折点的作用。”唐志超研究员说。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阿瑟·贝尔福代表英国政府写给英国犹太复国主义领袖沃尔特·罗思柴尔德一封亲笔信,在信中应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自己的国家,并表示尊重非犹太裔巴勒斯坦人的权利。这是世界主要国家正式支持犹太人回归巴勒斯坦的第一个宣言。
在《贝尔福宣言》发表以后,大批犹太人在巴勒斯坦购买土地并移居这里。原先居住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穆斯林以及基督徒的生存空间和土地受到挤占,由此引发的暴力事件不断。1936年,英国在巴勒斯坦实施阿拉伯人与犹太人分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