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展开残酷屠杀。犹太人的悲惨遭遇,激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同情,这为以色列建国营造了氛围。
二战结束后的1947年,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将巴勒斯坦56%的领土划分给犹太国,43%左右的领土划分给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和伯利恒(耶稣降生地、基督教圣地)为国际区。犹太人接受联合国的这一决议,但阿拉伯国家却坚决反对,理由是这一决议存在不公—阿拉伯人人口更多,分到的土地却比犹太人少。
1948年5月15日,也就是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在当时阿拉伯民族主义盛行的背景之下,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对以色列发动攻击,“巴勒斯坦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正式开始。这场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15个月,实际打了61天,以阿拉伯国家失败、以色列胜利而告终。经此一役,以色列取得了巴勒斯坦地区77%的领土,巴勒斯坦人仅得到两小片不相连的领土,即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
随着更多的土地被以色列占领,原先居住在这些被占领土地的巴勒斯坦人被迫离开家园成为难民。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犹太人终于回到了他们离开了近2000年的故土,而巴勒斯坦人则被迫离开生活了近2000年的故土。犹太人经历过的被驱逐和流散的命运,自此又降临在了巴勒斯坦人的身上。
冲突的种子自此播下,至今再未停息。
1994年,5岁的巴勒斯坦男孩马哈茂德·阿拉维随父母从利比亚回到加沙。20年后,马哈茂德·阿拉维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从他回到这里,加沙就不是一片平静的土地。从加沙地带南部一个集中营里的联合国学校完成学业后,马哈茂德·阿拉维得到了一个去意大利学习的机会。他说:“离开了加沙6年,但只是我的身体离开了,我的灵魂一直与我的家人在一起。去年12月我回到了加沙,我选择了一种比以前差得多的生活:被摧毁的城市,缺少让人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我有时会问自己,为什么要回来?”
马哈茂德·阿拉维自己给出了答案:“我认为,在巴勒斯坦人的血液中,有着一种情愫与这片土地相连,即便在这片土地上有那种只要经历过一次就再也不想经历的东西。”
谁代表正义?“以色列佩剑而生,66年来一直仗剑而立。但,不能永远这样下去”
今年8月26日,最新一份长期停火协议达成。“我很开心,暴力终于结束了。”听到停火协议签署的消息后,丹尼尔·伯曼说。
在这一轮以“护刃行动”为名的军事行动中,以色列向加沙地带发起密集空袭。控制加沙地带的激进组织“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则回敬以数千枚火箭弹。其间,220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大部分是平民,以色列方面则有64名士兵和数名平民死亡。
自这轮冲突开始的时候,丹尼尔·伯曼就有不同看法,他不认同战争。“军事力量有它的局限性,它无法避免苦难,无法消解根植于巴勒斯坦人内心的仇恨。以色列军队可以赢得战争,但是,以色列人民的平静生活只能通过政治妥协得来。”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写道。
可是,像丹尼尔·伯曼这样的“左翼”想法,在以色列只是少数派,并不是主流。在“护刃行动”开始之初,以色列民调显示,几乎每10个人里就有8个表示支持。越来越倾向于战争的以色列社会,让丹尼尔·伯曼这样的“左派”很是担心。他在博客中还写道:“以色列佩剑而生,66年来一直仗剑而立。但,不能永远这样下去。”
的确,自1948年建国以来的66年间,握在以色列人手中的利剑未曾封刃。在重构中东格局的四次中东战争中,不管主动或是被动,以色列都曾卷入。尤其是在1948年的第一次中东战争(又称“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称之为“独立战争”,阿拉伯人称之为“大灾难”)中,尚在襁褓之中的蕞尔小国以色列,战胜了人多势众、幅员辽阔的阿拉伯各国,这让所有人感到惊讶。而在1967年的“六天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对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发动侵略战争,在6天之内一举击败埃及、叙利亚和约旦三国,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和约旦控制下的约旦河西岸(含耶路撒冷旧城)地区,在阿拉伯世界树立了“不可战胜”的神话。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