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今年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30周年。开发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项重大举措,发挥了先行和示范作用。想请您谈谈,下一步我省经济开发区改革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是什么?
夏耕:目前,全省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160多家,其中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15家。“十二五”以来,开发区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所占比重持续上升。2013年,经济园区以全省9.5%的土地面积,实现了全省51%的地区生产总值,40%的财政收入,50%的固定资产投资,60%的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实际利用外资、外贸进出口分别占全省的55.9%、56.4%。
新时期经济开发区要坚持“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向,加快实现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由同质竞争向差异化发展转变、由硬环境见长向软环境取胜转变。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改革创新,重点在制度创新、产业集群、开放带动、科技引领、绿色集约、环境建设六个方面实现新突破;建设体制机制创新、产业竞争力突出、绿色集约发展、营商环境领先的综合性功能区;发挥改革开放先行作用、转方式调结构主体作用、生态文明示范作用、区域协调发展引擎作用。
推进商事制度改革 打造国内一流营商环境
齐鲁网:我省的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以来,市场主体数量井喷式增长,成效显著,我们主要采取了哪方面的改革措施?应该如何判断市场主体增长的质量?
夏耕:去年4月份,郭树清省长上任伊始就提出要创建国内领先的营商环境。过去我们讲投资环境、发展环境比较多,讲营商环境比较少。营商环境是一个国际化的理念。世界银行关于营商环境的评价指标共11项,第一项就是开办企业的便利化,另一个重点就是政府的监管是否简化、有用、透明和高效。按照这个目标,我们先从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入手,从去年6月份开始,先行出台了优化市场环境“30条”意见,在放宽企业名称使用限制、住所使用证明限制、注册资本(金)零首付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为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积累了有益经验。今年初,省政府全面推进工商注册制度改革,2月底出台了《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加强市场监管的实施意见》,推出了包括注册资本实缴改认缴、年检改年报、放宽名称和经营范围登记等一揽子便利化措施。这些措施极大释放了市场活力,市场主体创新创业实现井喷式发展。今年1-9月,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户数70.7万户,注册资本金8059.2亿元,分别增长49.4%和105.7%。李克强总理视察山东工商工作时,对此给予了肯定和鼓励。
你刚才问,应该如何判断市场主体增长的质量。我觉得我们不仅在数量上有增长,质量和结构也在改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一是企业数量剧增。市场主体有多种类型,包括企业、个体工商户、家庭农场及各种机构组织。今年1-9月,新登记企业19万户,增长87%;注册资本6774亿元,增长120%。全省企业数量首次超过百万,达到107万户。
二是企业实力增强。从冠省名企业来看,自今年3月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以来,全省新登记冠省名企业1.64万户,增长198%,增长势头强劲。
三是产业结构优化。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吸纳投资能力强劲。截至9月底,全省新登记第一产业市场主体6.3万户,增长82.4%;第三产业58.3万户,增长47.2%;第二产业受国家宏观调控、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影响,发展相对平稳。
齐鲁网: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在我们整个营商环境的改善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我们知道,除了工商部门,还有规划、国土、环保、卫生等几十个部门会和企业打交道,能不能具体说一下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如何倒逼这些部门的改革?
夏耕: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在放宽市场主体准入的同时,还要完善配套监管制度,从“重审批轻监管”转向“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从这个意义上讲,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还是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先手棋。放宽市场准入,将“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改企业年检制度为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度等一系列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措施,不仅涉及工商部门一家,还涉及工商部门与其他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还涉及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改为“先照后证”后,由工商部门先行颁发营业执照,市场主体的经营项目依法不需要经过许可的,就可以直接经营;需要经过许可的,取得许可后才能经营。谁审批、谁监管,必然倒逼其他审批部门改变原来“重审批轻监管”、“只审批不监管”的管理模式,从事前审批为主转变为事中事后监管为主,也倒逼政府重新对行政审批项目设置的合理性、必要性进行评估,该取消的取消,该下放的下放,该后置的后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