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对开展境外投资从事经贸合作园区建设、企业并购、资源开发、产品生产以及营销网络建设的民营企业按实际投资资金、支出费用给予贴息或补助,贴息率(一年期)不高于人民银行规定基准利率。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年贴息额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其他企业年贴息或补助不超过50万元,贴息年限原则上不过3年。(市财政局牵头负责)
16、鼓励个体工商户转制为企业。积极引导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等组织形式,允许转型后保留原字号和行业特点。对因“个转企”税负增加的,由同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市工商局、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牵头负责)
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时,对实质审批事项不变且仍在有效期内的,允许先办理工商登记手续,再到相关部门办理许可事项变更登记。办理土地、房屋权属(固定资产)划转时,投资主体、经营场所、经营范围不变,符合国家税收政策规定的,免征契税、免收交易手续费。(各相关行政审批部门牵头负责)
17、强化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培植力度。分行业、分层级、分区域协同培植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承载中小企业发展。重点支持产业集群公共基础设施特别是信息化建设,经省认定的给予300万元补贴。产业集群内省认定的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给予不高于200万元的补贴。鼓励中小微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和优势企业开展协作配套,延伸产业链条。对集群内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支持集群内的龙头企业兼并重组关联企业,在资源配置、要素保障等方面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扶持,促其做大做强,打造区域产业品牌。(市中小企业局、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牵头负责)
三、改善要素市场环境
18、优化民营经济金融服务环境。完善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核奖励办法,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民营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确保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将金融机构支持民营企业成效纳入金融机构年度考核评价体系,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激励银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鼓励金融机构探索社区银行、金融超市、金融便利店等基层服务模式。支持金融机构产品创新,开展动产、仓单、股权、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等新型抵质押方式,提供商圈融资、供应链融资、保理融资、票据贴现、应收账款质押等融资服务。(市金融办、人民银行济宁支行、济宁银监分局、市中小企业局牵头负责)
19、支持民营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拟上市民营企业的政策扶持,培养拟上市后备资源库民营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赴境内外资本市场、“新三板”和区域股权市场挂牌上市。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的意见》,对拟上市、挂牌的民营企业落实资助、奖励政策。(市金融办、市中小企业局、市财政局牵头负责)
20、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将民营企业出资人、管理人员培训纳入各级人才发展规划,列入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培训计划,拓宽民营企业家培训渠道,重点加强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青年企业家的培训。(市委组织部、市统战部、市工商联、团市委、市中小企业局牵头负责)
21、加大对民营企业各类人才培训力度。实施中小企业“百千万培训工程”,每年组织100名中小企业家到著名高校接受高层系统培训;对1000名中小微企业经营者和高管人员进行创新能力提升培训;对10000名中小微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现代管理知识等提高素质培训。开设“民营经济大讲堂”,邀请权威专家、高层领导解读法规政策、传授技术知识,每年举办不少于20期,并逐步形成公益性、常态化培训机制。对于提升中小企业素质开展的各类培训,每年由市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制定培训计划,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交由市县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承办。每年选派一批民营企业负责人参加“双百人才出国(境)培训工程”。(市中小企业局、市人力社会资源保障局、市财政局牵头负责)22、拓宽民营企业人才用工渠道。开展“人才智力服务进千企”活动,摸清民营企业人才需求,纳入全市人才需求目录,定期向海内外发布。坚持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组织开展好校园组团招聘、海洽会等各类招才引智活动,帮助民营企业引进急需紧缺人才。鼓励支持“猎头公司”等开展高端人才寻访业务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帮助民营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鼓励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帮助民营企业破解“用工难”。支持小微企业采取重点工、半日工、兼职工、临时工等灵活用工,鼓励个人灵活就业。(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保障局、市中小企业局牵头负责)